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洪仁玕签驳《李秀成供》文书的发现和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王庆成 参加讨论

这篇“文书”系洪仁玕亲笔行书写成,多有修改和添加,笔迹与沈葆桢卷中洪仁玕的其他亲书诗文一致。文中批评李秀成“欲自获全功”,“全”写作“荃”,这是太平天国的避讳字。叙林绍璋不守不战,私自回京,“又求英王阮其不力”。“阮”应为“原”的别写。按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有“秉直心院”、“我心自院”等语,曾国藩改“院”为“愿”。从文意看,这一改动是对的。可见“院”是太平天国对“愿”字的别写。“原”、“愿”可通。洪仁玕、李秀成之将“原”、“愿”别写为“阮”、“院”,是否基于某种避讳的制度,现尚难确定。
    这篇“文书”,从《李秀成供》第17页第3行李秀成以李昭寿守滁州事讲起,内容相当广泛。天王重用洪氏亲族,《李秀成供》在23页谈到,而这一篇“文书”已解释驳斥及之。“文书”最后一段批评说,“今观其传”,李秀成于得胜时自矜其功,失利时诿过于人。这句话的文和意都似系概括全书而言。由此,这篇“文书”虽标有“十七页三行”,看起来是对“十七页三行”而发,实际内容却是就《李秀成供》的全部发表批评。如作此理解,则此篇“文书”应即是沈葆桢咨呈军机处洪仁玕签驳李供之全部。但曾刻李供达59叶,以李秀成叙事之多,以洪仁玕所居的高位及与李秀成的关系,批评似应不止于此。且通篇只首行首句有“某页某行”字样,虽连类而旁及其它许多事,但不大可能对其它各页的事已无话可说;很可能还有其它的以“某页某行”开头的另一些签驳意见,因与《李秀成供》原本脱离而佚失。所以,可以猜想现存的这篇“文书”也许只是原文书的残件。但无论是全件还是残件,它都有很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我在这里向同行介绍这篇文书和我的初步研究心得时,我要深切感谢台北朋友的帮助,并感谢给予利用的便利。
    以下是“文书”的原文,并附半叶影印真迹。洪仁玕的字迹极少流存传世者。20多年前我对认为是洪仁玕写的半副残联作过考释,引起同行的不同意见。现台北藏有洪的手迹多件,可说是难得的文物,足可为辨识真伪提供依据。为便于阅读,现酌量分段、标点。原为示敬而空格之处,仍予空格。涂抹处,仍可看清而有必要者加以括注。个别辨认不清处,依估计字数以□号标出。
    洪仁玕驳《李秀成供》亲笔文书
    第十七页三行○将滁州交李昭寿镇守一段原是,但滁州原守之将甚妥善,忠王念李昭寿同姓,且有八拜之交及亲谊内戚之情,调换镇守,众议沸腾。忠王坚原将出征而任李昭寿,盖忠王品性之毛病,原在变更不一,多有贻误。即苏、常调守迭更,用人不当,致吴江先误,隔断苏、杭。而苏州之谭绍光不服军民,以致杭、嘉各专己见,不遵忠王之令。而朝廷差章王到苏、杭各郡办粮务,闭城不纳,皆由忠、侍王在外,专靠章王柔猾之言为之耳目,不认(按:“认”字由“信”字改)王长次兄为忠正人,不信本军师为才学之士。因此忠王屡多非上推罡之言,实不知己多更张,信佞人之过也。
    推而言之,忠王之坐守苏、杭、常、嘉等郡,与侍王之坐守句、溧、荆、宜、广德,辅王之坐守宁郭、池州等处,章王之暗守芜湖、繁昌、南陵、秣陵、丹阳等处,各将该地钱粮拓兵自固,任朝内诏谕催征,毫未见各省郡县多进粮饷以固根本,迨至安庆失陷,英王升天。章王畏罪,弃江北不守不战,私自回京,哀饶生命,又求英王阮(按:“阮”应为“原”之别写)其不力之愆。那时英、忠、章王等俱忌予认真直奏,殊知圣鉴不爽,屡知章王之奸,内则蒙蔽不奏,外则阴结私行,故于辛酉冬革予军师王衔及正总裁之职,并革英王、章王等之不力也。旋复章王林绍璋之爵,不准王长次兄及予干与朝政。内则专任章、顺王掌政,外则专任专任(衍一“专任”)忠、侍、辅王掌兵。
    殊自壬戌春,曾、鲍两军下困天京,而忠王明知难以为力,诏谕屡催不动。而章、顺王权在忠、侍王之下,哀求不来。予以苏、杭及天京与长江大势顺逆情形详细陈说,始行□悟。至壬戌七八月间,始行援京。又欲自获荃功于侍、辅王未到之前,即行轰发地垅。殊知垅未清,营内反行自伤不少,叠攻不下。陈坤书又攻大平关不下,而忠王始行渡江,破浦口、江浦、和州而上。因攻无为不下,撤兵上游英、霍山、凤阳等处。因无粮自困,于癸亥春夏间狼狈返师。欲下攻扬州不克,其军十去六七。而雨花台失守,又不及救,反行放师下游苏、浙,欲换蓄锐精以援京困。此时忠王在京而天王不肯放伊下苏、浙,并降诏与忠王,谕令催兵催粮,一无复奏。皆因忠王平日变迁不常,临急号令不验之咎。卒至忠王力求亲身下苏、浙催解兵饷,虽有些饷粮,亦难解涸辙之困。于癸亥秋冬之际,竟有苏州、抚(无)锡等叛将献城与李鸿章,即忠王亦几几不免,皆因忠王变迁不一之咎所致也。
    今观其传,于得胜时细述己功,毫不及他人之策力,败绩时即诿咎于天王、幼西王及王长次兄、驸马等,虽世人不知内事,而当时兵粮之权归谁总握,谅内外必闻之者。若论爵之尊□(以上六字用墨笔划去),西王长次兄之尊,天王不过荣亲亲功臣之后而已,岂尺寸疆土粮饷得归亲臣及功臣后乎?天下亦共闻而知,不待予之细辨也。予原存厚道,不肯自毁,诚恐阅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以下约还有6个字,不能辨识)。
    注释:
    [1] 李秀成谕李昭寿,见《太平天国》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694-695页。
    [2] 《忠王李秀成自述》影印本,20叶上。
    [3] 见曾国藩《水陆迭胜力保芜湖金柱关折》,同治元年九月十二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7。
    [4] 《忠王李秀成自述》影印本,56叶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