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计算机历日综合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先秦年代学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 我们所指的综合研究是:以先秦历日为突破口,以计算机技术为处理手段,进行资料和方法两方面的综合整理研究。因为,我国的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行用最早沿用最久的纪日法,它至迟自商代开始并沿用至今。而且它又是一种绝对独立的系统,不受任何历法上年月日的影响。对于先秦年代的考证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年代、历日资料的可信度及其连续性。具备此二者,年代问题可迎刃而解。既然史载共和以前的年代阙如或不确定,那我们只有利用确定无误的当时历日干支记载作为突破口来探索研究。因此它是史家考证年代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我国先秦古籍及出土文字资料中的历日干支记载非常多,用手工把它全部整理对比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人们对它的利用仅限于个别记有年、月的历日,恐怕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运用计算机的处理功能,编制相应的软件,就能在计算机上完成对所有历日资料的全面整理与对比研究。 1.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方法 这是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实现的。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 (1)包括《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 《战国策》及诸子在内的所有先秦古籍记载的历日干支资料。 (2)所有出土文字资料中的历日干支资料。如甲骨文、金文、 简牍、帛书、陶文等。 (3)与先秦授时或制历有关的天象发生时间的历日干支。 这部分干支及其与公历对照的日期主要源于《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一书。 (4)根据早期历法推出的朔闰表,如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 黄伯录《中西年月通考》及《天象》一书中的《春秋朔闰表》和《战国朔闰表》等。 上述四种资料的历日干支以四种序列的形式输入微机,并在处理系统的运作下进行分析比较。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比较研究有突出优点:(一)它是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的,具有系统、快速、精确的特点。(二)这种比较方法突出了各序列资料的特性。出土类资料是当时的记录,可信度最高,因而在历日比较中它最标准,其他历日资料必须和它符合,方能进入比较后所得的最终历表,但它大部分不系年、月,标准历点少。文献中的历日资料是成书时追记的,并经多次传抄整理,难免误记,可信度稍差,但此部分资料不仅量大,而且不少都系以年、月,标准历点较多,并有一定的连续性,是不容忽视的宝贵资料。文献和出土历日资料的最大缺陷是连续性很差,很难把它们排列成连续有效的历日序列。上述第四类资料是根据某种历法推出的年历,具备每年每月的朔日干支。连续排列,日干支一日不少。如《中国年历总谱》排出了公元前1384年至1990年共计3384年的年历。这种年历系统连续,填补了一、二类资料的不足,在计算机处理对比中提供了最主要的参照系统。但是,共和以前的西周历法和商代历法目前还都不清楚,用后世历法数据推出的朔闰干支也未必正确。因此这些年历的先秦部分,有不少可商之处。而出土或文献资料正好可以证明这种年历历日干支的正确与否。从而就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先秦年历。第三类资料提供的天文年、月的朔日干支和日、月食干支,是一个绝对的自然时间标尺,不受人文因素影响;对于考证年历的朔闰有巨大意义。而它对历史天象(往往载有年、月和日干支,包括日蚀、月蚀、月掩行星、彗星、流星、流星雨等)观测年代的确定,则提供了考证年历的标准历点和时间尺度。特别对于计算机中最终形成的年历表的距今时间长度,有决定的校正意义。因此,把以上四类序列资料输入计算机,并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实现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分析的综合研究,一定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一些先秦年代学上的重要课题。 2.计算机历日综合处理系统 基本构思是:把输入微机的各种原始历日按时代或时间先后排序,建立文献历日数据库、出土历日数据库、天文历日数据库及原始年历数据库。然后运用前三类数据对原始年历进行逐级验证,完成对比、分析、增补、删除程序,最终得出比较正确完整的年历数据和综合分析报告。计算机历日综合处理流程图如下: 图一 历日综合处理流程图 原始年历指以某种历法推出的先秦朔闰干支表。它经文献历日、出土历日、天文历日处理方法库提供的验证方法验证后,逐渐形成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朔闰干支表,再经综合分析库对某些历日干支被替代、增补、删除的原因及可信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生成完整的先秦历史年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