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史家南迁与留守(4)
③燕京大学历史学会出版:《史学年报》,第3卷第2期,1940年12月,第186、187页;《图书季刊》,第4卷,1943年第1、2合期,1943年3、6月版,第187页。 ④值得注意的是,桑兵《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中国文化》,2007年第24期)则是从政、学关系上,论述了战时北平文化界学人倾向问题;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论述了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其学术分合背后政治因素的影响。此外,马嘶《1937年中国知识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以通俗的笔墨,对平、津、沪的知识分子作了个案式的介绍,涉及的史家有陈寅恪、郭沫若、吕振羽、郑天挺、魏建功等人,但文学色彩较浓,多描述而少论析。 ⑤《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十三次报告》,1938年6月,南开经济研究所特藏部藏书,内列“邓广铭:国立北京大学学士,历史学,‘辛弃疾(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编年笺证’,金额:1200元国币。”当时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董事长蔡元培,副董事长孟禄、周诒春,名誉秘书胡适。胡适在此申请中助力颇多,而邓广铭成为历史学类奖金的惟一获得者。 ⑥《图书季刊》1936年第3期,亦转载《宣统三年调查之俄蒙界线图考证》一文。 ⑦朱海涛:《北大与北大人--陈垣先生》,《东方杂志》,第40卷第7号,1944年4月15日。方豪则认为,陈垣留守孤城北平,盖因“先生最爱书,视同生命,抱残守阙,不愿远行”。(方豪:《对日抗战时期之陈援庵先生》,自《陈援庵先生全集·书信附录》,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 ⑧王汎森亦注意到这一倾向:“对某一定点上的历史行动者而言,后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他所不知道的,摆在他面前的是有限的资源和不确定性,未来对他而言是一个或然率的问题,他的所有决定都是在不完全的理性、个人的利益考量、不透明的咨询、偶然性,夹杂著群众的嚣闹之下作成的,不像我们这些百年之后充满‘后见之明’的人所见到那样完全、那样透明、那样充满合理性,并习惯于以全知、合理、透明的逻辑将事件的前后因果顺顺当当地倒接回去。”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学》14卷4期,2003年12月。 原文参考文献: [1]宋晞(Shee Sung).抗战时期的大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C]//宋晞.民国以来的中国史学论集.台北:“国史馆”,1999:107-111. [2]张维华.张维华自传[C]//晋阳学刊编辑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234 [3]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四)[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514. [4]郑天挺.南迁岁月--我在联大的八年[C]//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4. [5]耿云志,欧阳哲.胡适书信集·中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容肇祖.容肇祖自传[C]//晋阳学刊编辑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3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366. [7]邓广铭.回忆我的老师傅斯年先生[C]//邓广铭全集·第十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03. [8]任继愈.念旧企新--任继愈自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75. [9]童教英.从炼狱中升华:我的父亲童书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 [10]顾颉刚.顾颉刚日记(三)[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 [11]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2 [12]葛益信.记恩师兼士先生抗日爱国的无畏精神[C]//葛信益,朱家溍.沈兼士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33. [13]吴宓.吴宓日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4]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2. [15]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13[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6. [16]萧公权.问学谏往录--萧公权治学漫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21. [17]刘乃和,周少川.陈垣年谱配图长编[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483. [18]吴丰培.吴丰培自述[C]//高增德,丁东.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363. [19]李洵.李洵自述[C]//高增德,丁东.世纪学人自述(第五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128.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