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略论两宋思潮与《唐鉴》是非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 申慧青 参加讨论

纵观宋代史著,《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作为《资治通鉴》的重要编修者之一,范祖禹对《资治通鉴》的完成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他所主要负责的“唐史”部分,是《资治通鉴》唐纪部分中最富史料价值的篇章。正是在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基础之上,范祖禹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历史著述--《唐鉴》,他也因为此书的成就被时人称为“唐鉴公”。在此书中,范祖禹发展了《资治通鉴》中所确立的治乱兴衰之论,在很多方面确实体现了对温公学派的继承。然而,将范祖禹所著《唐鉴》与《资治通鉴》作一对照阅读,在史事记载、史观表述以及史评、史考方面,都有诸多差别,相对于司马光,范祖禹更注重正统论、心性论的表述,受义理之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故此,《唐鉴》成书之后,两宋学者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对它有诸多批评和议论,反映了两宋史家在史著体裁、史著的功能、史家心性等方面的态度与看法,对研究宋代史学批评的发展特点有一定意义。
    近年来,对范祖禹及《唐鉴》的研究成果不少,它们主要都是围绕范祖禹本人的历史思想展开论述①,专门研究宋代学者对范祖禹及所著《唐鉴》的批评的论述还不多见。因此,笔者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认识,不当之处,还请史学界前辈和读者指正。
    一、《唐鉴》的特点
    《唐鉴》成书于北宋中期,是宋人私撰唐史著作中最为知名的一部。范祖禹进呈《唐鉴》于宋哲宗是在元祐元年(1086年),比《资治通鉴》成书仅晚了一年多,可见范祖禹应是在参修《资治通鉴》期间就着手于此书了。熙宁二年(1069年),司马光开史局作《资治通鉴》,以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为助手,辑录材料,编为长编,再由司马光统一删定成书,《资治通鉴》在选材和史论方面所反映的,主要是司马光的意见和看法。范祖禹对唐史颇有自己心得,但作为助手则不宜过多干涉,因此他选择在《资治通鉴》之外另作《唐鉴》。比之《资治通鉴》,《唐鉴》加强了史论的比例。范祖禹记唐朝史事三百零六条,除自唐中宗嗣圣元年(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中宗即位,至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这二十二年只记史事、全无评论之外,其余部分均保持一事一议,有的还是长篇评论。范祖禹强化正统意识,重视“内圣外王”之说,提倡君主应“治心”,反映了一定的义理观念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史论结合,以资国政。
    范祖禹《唐鉴》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他将史事与史论相结合,通过对唐代治乱兴衰的简要记述与评价,谏言当朝者的施政行为,反映了浓厚的“以史为鉴”的特点。在《进唐鉴表》中,范祖禹就申明了希望藉《唐鉴》而“仪刑祖宗之典则,四方承式,万世永赖”[1]的用意。《唐鉴》卷一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定官制一事,范祖禹评论说:“夫天地之有四时,百官之有六职,天下万事,备尽于此,如网之在纲,裘之挈领,虽百世不可易也。人君如欲稽古以正名,苟舍《周官》,臣未见其可也。”[2]这一段议论当为针对元丰改制而发。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时为右谏议大臣的范祖禹上疏,要求“尽复祖宗之法”[3],其中对元丰改制亦有批评,称“有司亦失先帝本意,一切遵用唐之六典,大唐六典虽修成书,然未尝行之一日,今一一依之,故自三省以下无不烦冗,重复迂滞,不如昔之简便”[4],这段批评与他对唐代官制的评价颇有联系,可见其史论与时政的关联。
    其二,明辨理义,尊奉“正统”。
    范祖禹对“正统”中所蕴含的“德”、“义”、“礼”等儒家价值因素非常重视,在他的史论中,君主的有德或者无德直接决定了统治的兴废。范祖禹以拨乱反正为务,注重“教化之正”与“天下一统”的结合。《唐鉴》的最后,范祖禹着重阐明了他关于“正统”的看法: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人心悦而归之,则王,离而去之,则亡。故凡有德则兴,无德则废。君人者,勤于德以待天下之归而已。[5]
    范祖禹继承了欧阳修“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的正统观,对司马光所谓“王霸无异道”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将君主之“德”作为维护王朝法统的根基,深化了“正统”的道德内涵。他的“治心”之说与“正统”观念,提升了北宋在“祖宗家法”指导下的“德治”成果,从“道统”和“政统”两方面强化了北宋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将道德批评的准则注于君主王朝法统的血脉之中。
    其三,强调君德,讲究“治心”。
    范祖禹的君主论的重要特点,在于他在欧阳修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君德”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将“治心”看作君主安邦立国的根本。在封建专制条件之下,君主之所以“杀谏臣,惑女宠,极奢侈,求长生,悦祥”[6],作出种种倒行逆施之举并最终导致国家动乱,在范祖禹看来,主要是由于“有所陷溺其心”[7],因此,“治心”对帝王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君能正己以先,海内其有不率者乎?是以先王必正其心,修其身,而天下自治”[8]。范祖禹通过史论表达出对“帝王心性”的重视,将“治国”与“治心”联系在了一起,这成为他历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