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张謇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鲁学刊》 崔薇圃 参加讨论

为办好师范教育,张謇曾提出若干创见性意见,并付诸实践。他认为师范毕业生必须用新知识教育下一代,为此师范学校设置课程要新颖,应有“教授管理法、修身、历史、地理、数学、国文、博物、理化、测绘、体操等”。对愿意深造的学生,可与本科毕业之后,加习随意科,以扩大知识面。如在“通州师范之随意科为:政治经济学、农艺化学、英文三科”(20)。针对世俗贱视教师的情况,张謇建议授于师范毕业生官职和给予优厚待遇,以“鼓舞习师范者”。国家应为教师“酌定俸额”,以保障生活。为此他拟定方案,按不同层次拿工资:小学教师每月20~30元;高等小学教师30~40元;中学教师40~50元;专科教师70~100元。按当时的生活水平衡量,这是不错的生活待遇。他还建议政府对教育机关俯身低就者,待遇“有加为准”。“师范生充教习十五年以上,年至六十不能任教师者,给退隐费,如在职时。”(21)这些建议为后来发展师范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随着各类师范学校的建立,大、中、小学校和各类实业、职业学校也陆续创办起来。
    张謇办学讲究次序,他认为小学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主张“立学须从小学始”(22)。他曾以种树喻育人,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犹苗蘖也,小学校犹苗圃也。培护径寸之基,使之盈尺及丈,成有用之才,苗圃之事也。小学亦类似。”(23)培养人才“非可猝然取也,盖自小学养成之”(24)。他在创设师范学校的同时,广设小学,计划在农村每十六平方里设一初小。据统计截至1922年为止,张謇在南通一隅,就创建高小60余所,初小350所。(25)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26)是张謇办学的原则。设学是为了有用于实业的建设,适合于当地需要,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兴办了各类型的学校,把教育同地方建设和发展实业融为一体。体现了近代化教育的特点。他曾说:“在南通讲教育,先想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27)为确定南通市政规模和管理范围,他在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随之建立了测绘局、清丈局和清丈传习所。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水利建设是地方头等大事,张謇在通州师范附设土木工科。他任全国水利总裁后,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学校,培养水利工程人才。南通地靠江南,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发展蚕桑业,于是设立蚕桑讲习所。南通盛产棉花,为改良棉种、改进种植,农校应时而立。同时建立气象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园地。建纱厂需要纺织专门人才,同时也为了改变在国际上“延欧人以司其命”的状况,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1920年,纺织、医农等多所理工性质的专科技术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理工科的南通大学。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又设商业学校、工商补习学校,在吴淞设商船学校,在南京设立商业高中。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在吴县创建铁路学校。此外,为培养地方行政、司法方面的骨干,他于1905年后,陆续开办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监狱学传习所;为适应地方对文秘人员的需求,又举办了国文专修科并亲自审定教材;为促进金融业发展,他创办了银行专修科;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耗资近八万元,办起伶工学校,以培养专门戏曲人才,随后建立了更俗剧场;他还注意发展特殊教育,办起盲哑学校;为扩大妇女就业出路,办起职业教育:绣织女工传习所、发网传习所、保姆传习所、艺徒学校等。张謇还大力提倡工厂和医院办学,出现了工厂附属的镀镍传习所和医院附属的看护养成所和产科讲习所。1905年他在南通创办中国第一个博物苑,收集各种物品2900多种,1912年又建成中国最早的南通图书馆,张謇“愤然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
    张謇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首先在南通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师范教育到普通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外加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更俗剧场等教育的辅助设施在内的一套较完整的近代化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以南通为基地,逐步扩大到江苏省其他地区,发展成整个江苏省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并影响和推动着全国教育事业向近代化迈进。在中国教育史上很有名气的中国公学、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和至今享有盛名的苏州大学、南京师院、扬州师院等高等学府,都与张謇的名字紧紧相连。
    1905年,张謇任江苏省教育会会长期间,研究和制订了有关整顿学务的章程。1906年,他发起了创办中国图书公司,出版了适应形势需要的教科书和教育书籍。(28)191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张謇任会长。他进一步明确提出学制宜分小学、中学、分科大学三级,并自高小起即实行文实分科。具体办法为:“初等小学宜溥,视其质之敏而近于文者识别焉以入高等小学,高等小学即宜略区文实而延其学年为六,文则重国学而植文法之基,实则重理算而植理医农工商之基。中学则文实显区,历四学年而径入分科大学。”(29)文实分科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提倡的个性分化和自由发展。在此期间,由张謇发起成立了全国师范联合会和民办中国教育会。全国性教育组织的成立和全国范围内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发展的进程。
    四、提出实施近代化教育的方针和方法
    为了培养国家适用人才,张謇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多方面教育。他具体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30)。所谓“国家思想”,就是要求学生打破“为我主义”,有爱国思想和自立精神。为激发学生为国家而刻苦学习的爱国热情,他处处强调学生要知国耻,雪国耻。对学生慷慨陈词:“中国今日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否乎?”(31)只有“国耻雪,则各国不得不视以平等,而国家的自由,此则大自由也。”“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32),希望他们“努力学问”,厚养志气,以雪国耻”,“把握潮流,迎头赶上,求有以自效于社会”。(33)
    张謇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知一个人要真正能为国家做点贡献,除有爱国心之外,还必须有“坚苦自立”的精神,他要求学生要艰苦朴素,养成“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习惯。他说:“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者,何一非从艰苦得来。”(34)同时,他反复强调自立的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国格,具有振兴华夏的志气,反对屈从和依附的奴隶思想。为此,他把“艰苦自立”作为他所办各类学校之校训的共同基础。
    所谓“实业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张謇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能自立,必须有实业知识。他说:“今之国计民生,以人人能自谋衣食为先务之急,衣食之谋在于实业。”“人舍实业,尤无生路”(35)。因此他主张让学生从小养成从事农工商业的兴趣。在通州师范附属小学中,设有社会服务机构,如贩卖部、儿童工作部等,要求学生参加一些卖货、装订书簿、编织手工艺品、栽培植物、美化校园、管理文库、订报纸等社会性劳动。“期于服务之中灌输工商业知识,养成勤劳习惯。”(36)在办学中,张謇十分注意对学生实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多仿效欧美、日本、增设与发展资本主义实业有关的课程,并认为应把近代工业发展杠杆的科技教育和工业教育放在教育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用、自得、自动”。提倡学用结合,要求教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反对闭门读书。规定师范学校必立一小学,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基地。师范生在最后一学期,必到附属小学实习。张謇把实习比喻为作战,他说:“师范数载之教养,备战具也,修战术也;附属小学之实习,战历之经历也;方案者,作战之计划也;评论者,使识其胜负原因之果何在也。”(37)对实业教育,更强调“以实践为主要”。他说:“农学校之学生,不能为农夫之所为,是可谓学生,而不能谓农学生。……然农学生而不能为农夫之所为,又何需此农学校哉!”(38)因此他在农校建立起一系列实习基地。如:农作物实验场、家畜试验场、苗圃、森林事务所、鱼池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垦区考察、试验,将取得的成果,通过举办展览会等形式推广到生产中去;要求医校学生到医院实习;土木工科学生搞实地测量;商校设有储蓄银行,每日有学生若干轮流值日经营;他所办的纺织厂则是纺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学习方法上,教育学生“多看书”,增广见闻,扩大知识面。但同时指出,读书必须有选择,阅读必须有系统,一定“将此书看毕再看他书,方有所得,不可见异思迁”,否则“所得等于一鳞一爪,而漫无系统”(39)。要求学生学习时必须“静心”,注意力集中,力戒分心浮躁。与此同时他认为学校管理要严格。他说:“军队无放任,学校无放任,此今日世界各国之通例。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40)他进一步指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41)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达到“勤学兮开智,兮分发蒙,光吾州兮日华再中”(42)之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