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郭孔延《史通评释》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理论学刊》 刘海波 谢贵安 参加讨论

郭孔延,字延年,江西泰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年不详。郭孔延所撰《史通评释》(以下简称《评释》),是第一部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名著《史通》进行注解的专著,包括校勘、注释、评论三项内容。《评释》不惟内容详赡,而且体例严谨,在《史通》研究史上具有典范作用。这样一部重要著述理应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既有的研究成果不仅较少,而且多停留在介绍的层面①。有鉴于此,笔者拟从《评释》的版本及内容入手,探析郭孔延的史学思想及其《史通》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一、《史通评释》的编纂
    《史通》问世以后,在宋、元两代没有引起重视,流布不广,且篇目次序淆乱,讹舛百出。嘉靖年间,陆深重刻《史通》,并采其精要,撰成《史通会要》。此后,是书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张之象、张鼎思分别于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年对《史通》加以重新刊刻,并纠正错字、厘定篇章,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其文本原貌;与此同时,胡应麟等学者则对《史通》所涉及之史学理论问题作了评论[1]。版本刊刻的繁盛和史学评论的兴起,与明代中后期的《史通》研究热相得益彰。但刘知几所撰《史通》,包含史实众多,并且使用骈文、多用典故,学者籀读不易。因此,仅对《史通》加以校勘并不足以满足学者之需求。在此情况下,首部《史通》注释本--《评释》应运而生。
    郭孔延撰著《评释》与其父郭子章有密切关系。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官至兵部尚书。郭子章虽然仕宦显赫,却不废读书,著述丰硕。郭孔延为郭子章次子,其撰著《评释》直接缘于郭子章的督导。郭孔延于《评释·序》中自述道:“张睿父先生再刻陆太史校定刘子玄《史通》于豫章竣,寄家君黔中。……家君读而喜,以新刻寄延曰:‘……予家有《史通》蜀本、吴本,再校之。’……延自长安归,循环校阅,再加芟正。”[2](P1)张睿父即张鼎思,蜀本、吴本分别为陆深、张鼎思刻本。据上引文字可知,张鼎思于万历三十年刊刻《史通》后,曾寄送郭子章一本,郭子章遂令其子孔延再加勘对。郭孔延“初据豫章刻《评释》……书既就,请正新市李本宁太史。公发云间本来,始得《补注》、《因习》二篇全文,而又为延正二百三十余字,于是《史通》始成全书”[2](P7)。云间本即张之象刻本,而李本宁即李维桢。可见,郭孔延藉由郭子章与张鼎思、李维桢之间的学术交谊,汇总陆深、张之象、张鼎思刻本,在充分吸取前人校勘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注释、评论,最终促成了《评释》的问世。
    《评释》现存两种刻本:一为郭孔延单刻本,由郭孔陵于万历三十二年刊刻;一为李维桢、郭孔延之合刻本,刊刻时间不详。《评释》两种刻本存有较大差异:第一,单刻本前列有郭孔延自定《评释凡例》,合刻本无;第二,郭孔延撰《评释》时曾自定凡例,其中有言:“评有总评、有细评,总评列于前,细评列于事之后。”[2](P8)而合刻本则将细评全部提前;第三,郭孔延将注释中“事少字少者”及“音义注”列于册巅,而合刻本将册巅所注全部删去;第四,郭孔延之注释及评论文字,合刻本多有脱漏;第五,郭孔延初据张鼎思本撰写《评释》,但其中《补注》、《因习》两篇脱误严重,后得张之象本两篇全文,在刊刻时两存之,合刻本则将张鼎思本《补注》、《因习》两篇删掉。此外,单刻本前录有《晁氏史通评》、《王伯厚玉海序史通》、《杨用修史通评》、《于尚书史通举正论》、《张碧山先生史通序》,合刻本仅存于慎行之《史通举正论》;单刻本郭孔延《史通评释·序》明确交待撰写时间为“大明万历甲辰岁夏五日”[2](P2),合刻本郭氏自序题为“史通序”,并将时间删去。
    郭孔延撰著《评释》,自定凡例甚为严谨,而合刻本却有多处自违体例,注释内容也多有脱漏,册巅所注更是全部删去,令人殊为不解。洪业更是直接断定《评释》中的李维桢评语是出于后人伪造②。尽管《评释》合刻本问题颇多,难免令人生疑,但《评释》现存刻本甚少,加之单刻本又多有缺页,合刻本恰可补其不足,因此两种刻本不可偏废。
    二、郭孔延的“义理史学”思想
    “义理史学”,又称“理学化史学”,是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一种史学流派。“义理史学”肇端于北宋初期,历南宋、元,迄于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明中叶以后,博古考信、史学经世等思潮逐渐兴起,但是“义理史学”仍居主流。郭孔延生于万历二年,受此学风熏染,也有着浓厚的“义理史学”思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褒贬,推崇《纲目》
    朱熹是“义理史学”之集大成者,其所撰《通鉴纲目》刻意模仿《春秋》书法,注重褒贬,成为“义理史学”的典范之作。因此,注重褒贬,推崇《纲目》,就成为“义理史学”的一项重要表征。郭孔延十分注重史学的褒贬功能,认为:“史臣论赞,正以寓褒贬,定功罪。”[2](P43)但在传统社会,史权作为一项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终极价值评判,褒贬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功能效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史臣之心术,所以郭孔延又提出:“夫褒贬其易言哉!无瑕之口可以戮人,佞人不可执笔。”[2](P13)即认为并非所有史臣都可以行使此项权力。郭孔延将史臣分为君子、小人两类,指出:“君子而史也,是谓无瑕之口,监空衡平,毕照忠佞;小人而史也,是谓佞人之笔,口鸣铎喧,何益理乱,故所系人国非浅细也。”[2](P219)可以看出,郭孔延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正确发挥史学的褒贬功能。并且,郭孔延还曾明确宣示:“左、马而下,若温公之《通鉴》、朱子之《纲目》,其庶几君子矣。”[2](P43)尤其是朱熹所著《通鉴纲目》,郭氏更是极尽颂扬之能事,认为:“《春秋》惟褒贬严也,故乱贼惧。马迁《史记》,帝纪法《春秋》而亡褒贬;朱子《纲目》,法《春秋》而有褒贬,而惜子玄未之见也。”[2](P13)将《纲目》与《春秋》比肩,视为《春秋》之下的又一圣史。郭孔延对于《纲目》可谓推崇备至,而究其原因,正在于蕴含其中的褒贬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