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郭孔延《史通评释》探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理论学刊》 刘海波 谢贵安 参加讨论

2.班、马优劣论
    自《汉书》问世以后,班、马优劣问题随即被提出,众多学者都曾参与其中,如王充、傅玄、张辅、刘知几、郑樵、倪思、王若虚、胡应麟、凌稚隆、许相卿、徐乾学、浦起龙等。作为传统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班、马优劣比较在不同的时期评判标准、主流倾向各有不同。就明代而言,学者多从文学角度加以评点,而郭孔延之评价班、马优劣则主要从史学角度着眼,其言曰:“子玄于《史记》有贬词,于《汉书》加伟称,优固于迁,似矣。……以愚论之,迁辟创业,固辟守成,创业纷乱,势难精密,守成太平,更易寻讨,此可以知迁固之优劣矣。”[2](P20)司马迁撰著《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但由于体例不够严密,也招致不少非议,如班彪就曾批评《史记》“细意委曲,条例不经”[3](《班彪列传》),刘知几也于《史通·世家》篇中认为司马迁“名实无准”。郭孔延则一反前人论点,设身处地地为司马迁加以辩护。他从创业、守成难易之不同,认为司马迁优于班固。这一观点也得到后世学者的认同,如赵翼认为:“司马迁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不知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此固未可同日而语耳。”[10](P3)郭孔延从纪传体开创角度评价司马迁优于班固,洵为不刊之论,但认为刘知几“优固于迁”,却不符合刘知几本意,因为“刘知几对《史》、《汉》两家的评论是互有褒贬的,并无扬此抑彼之意,无法得出尊班抑马的结论”[11]。
    3.反对另立“制册章表书”体例
    刘知几鉴于纪传体史书中广载诏令、文辞,极为繁冗,因此于《史通·载言》篇中建议设立“书”部,主张“若人主之制册、诰令,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以类区别”。对此,郭孔延评论道:“另立制册章表书,为目甚新,为体亦异,第云以类区别,又似一部类书文选,不似史体,故数千年来无遵此目。不若仍旧王言入纪,臣言入传,三章之约载于《高纪》,反骚之文编于《雄传》,更为妥焉。”[12](P23)郭孔延从史体角度着眼,认为纪传体中设立“制册章表书”,会使史书变为文集,因此持反对态度。这也得到浦起龙的认可:“且使此策果立,几与挚虞流别同科。即刘于《载文篇》亦言非复史书,更成文集,不且自矛乎?况乎后世,著述如林,弥滋轇轕矣。此论不可行。”[12](P32)
    刘知几主张于纪传体史书中另立一“书部”,体现了一种不墨守陈规、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并确实有其合理性,而郭孔延、浦起龙俱以“总集”为忧,持反对态度,则有失偏颇。史书中收录诏令文辞,选取标准自然与文学不同,关键在于史家具体如何采择。并且刘知几这一主张,纪传体史书虽未遵从,但并非没有受其影响。张舜徽先生就曾指出:“后世若《唐文粹》、《宋文鉴》以及明清《经世文编》之类,皆足为史传羽翼。溯厥体例,盖皆本知几斯议而稍变通以为之者也。”(P362)
    明代中后期,在史学理论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郭孔延藉由对《史通》的评论,阐述了自己对多个史学理论议题的看法。除上述所论几点之外,郭孔延对史学批评问题也曾作过阐发,指出:“史之优劣,一曰好恶有公私,私者劣;一曰书事有真伪,伪者劣;三曰义例有精疏,疏者劣;四曰笔力有整庞,庞者劣。字之烦简,未足以定优劣也。”[2](P201)郭孔延提出评判史书优劣,应从史家立场、史事考核、体例精疏、文字烦简四个方面加以审核,这是继吴缜所提“事实、褒贬、文采”三项范畴之后[14](P621),对史书批评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四、《史通评释》的评价与影响
    郭孔延《史通评释》问世之后,学者褒贬不一,如黄叔琳贬之曰“援引踳驳,枝蔓无益,又疏于考订,每多纰缪”[15](P435);四库馆臣认为“孔延所释,较有引据,而所征故事,率不著其出典,亦颇有舛漏”[4](P757),半毁半誉;李慈铭则认为郭氏是书“所附诸评,亦多佳者”[16](P555)。以笔者之见,《评释》之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了《史通》的传布
    上文已经指出,《史通》所引典故甚多,学者籀读非易,而陆深、张之象、张鼎思所刊刻者仅为校本,没有注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通》的传布。《评释》的问世,则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清初学者黄叔琳曾观察到:“《史通》旧鲜训释,惟延年所注盛行书塾。”[15](P435)从黄叔琳所述可以看出,《评释》作为《史通》注释本已逐渐取代校本,且突破了精英知识分子的范围而盛行于书塾等底层文化圈。可见,《评释》极大地促进了《史通》的传布。
    2.在体例编纂与内容编排上,成为《史通》注本典范
    郭孔延撰著《评释》,曾自订8条凡例,十分严谨;内容上则包括校勘、注释、评论,极其详赡。其后注释《史通》者,如王惟俭、黄叔琳、浦起龙等,体例与内容均未超出郭孔延之范围。平情论之,《评释》也确有不足之处,后人所批评者如注释冗杂枝蔓、引书不注出处、考证亦有舛误等,皆非虚妄。但《评释》作为第一本《史通》注本,舛误在所难免,且引书不注出处,乃明代学者普遍风气,不能对其加以苛责。诚如台湾学者李纪祥所言:“大致上看来郭本作为一个评释本已经成型,日后浦本的型式大体已奠基于郭本。”[17]总之,《评释》凭借其体例之严谨、内容之详赡,成为《史通》注本的典范。
    3.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就《史通》本书之不同篇章,相互参照,指示其抵牾。如关于纪传体中“表”的功用,刘知几在《表历》、《杂说》两篇中的观点存在明显的矛盾和歧异,郭孔延对此评论道:“一褒一贬,令人何所适从?”[2](P31)其次,参考唐前典籍,探究刘氏观点之渊源。如刘知几在探讨纪传体中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体例时,曾对司马迁大加指摘,而郭孔延指出:“第史迁之失,叔皮、章怀曾难之矣。子玄本纪、世家、列传三篇,尤羽黜胜,皆本彪、贤,然不序及二子,猥以己意排击,贪天之功,掠人之美。”[2](P27)揭示出刘知几观点源于班彪、李贤之情实。最后,征求唐后书籍,分析刘氏观点之影响。如刘知几曾在《史通·书志》篇中建议设立“氏族志”、“都邑志”,其后,郑樵所著《通志·二十略》中即有《氏族略》、《都邑略》。对此,郭孔延指出:“至宋郑夹漈《通志略》独详氏族、都邑,岂读《史通》而兴起邪?”[2](P39)揭示出刘知几观点对郑樵的影响。诸如此类,后世学者在研治《史通》时,亦多所采信。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宋、元时期的长期沉寂之后,《史通》在明代中后期被重新发现,出现了多种刻本。然《评释》作为第一部《史通》注释本,其精审虽然不及《史通通释》,但开创之功意义尤巨,理应得到学界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