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郭孔延《史通评释》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理论学刊》 刘海波 谢贵安 参加讨论

2.重视探讨正统论
    正统论所探讨的是王朝政治权力递传秩序的合法性问题,后被引入史学,成为史书编纂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正统论在宋代以前虽然也有学者作过探讨,但尚处于萌发阶段;“义理史学”兴起之后,正统论才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可以说,重视探讨正统论,也是“义理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孔延对正统论也极为重视,在《评释》中多有涉及,兹略举两例。
    刘知几在《史通·编次》篇中指斥班固不应于平帝以后全用王莽年号纪事,批评范晔《后汉书》未将刘玄列入本纪。这一观点其实首发于东汉张衡[3](《张衡列传》),刘知几系在其基础上加以申论,此后历代史家便论争不休。郭孔延也曾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其言曰:“莽弑平帝,在孺子婴改元居摄业已二年,又改初始元而莽始篡。以婴未成君,政由莽出而不纪之,亦当附平末,奈何入莽传中?此班抑子婴之过也。更始诛莽,建元二载,厥功甚巨,而降于赤眉,身死贼手,辱亦不细,《史通》乃谓兄亡弟及,当为作纪,此又子玄扬更始之过也。”[2](P51)正统论折射到纪传体史书中,主要反映在体例处理上,尤其是本纪归属。本纪作为纪传体之纲,藉以为纪年之用,与爵位无关,而后世史家却误将本纪视为帝王专属。因此,本纪的设立便与正统论相结合,本纪之归属即为正统之所在。郭孔延汲汲于辨析孺子婴与刘玄是否该立本纪,正是缘于正统论思想的支配。
    本纪归属之外,分裂割据时代主权之系属也为正统论所瞩目的重要内容,其中由《三国志》所引发的魏蜀正统论争尤为引人关注。刘知几主张仿《通史》之例将蜀汉设为“世家”,而郭孔延则认为:“惟益本汉主,而訾为伪蜀,本承统而抑为家,《通史》、《史通》、《通鉴》俱属未通。《纲目》帝蜀,其名始正。”[2](P26)魏蜀正统之争在中国史学史上聚讼不已,帝魏帝蜀,与时势密切相关。郭孔延推尊朱熹,将正统归于蜀,其是非得失暂且不论,但由此即足可看出郭孔延对正统论的重视,并可判定他所持有的“义理史学”思想。
    3.重视史论,以严格的伦理标准衡量历史人物
    所谓史论,是就历史上的人物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加以评论③。重视史论,是“义理史学”的又一表征,而明代尤甚。诚如四库馆臣所言:“明代史论至多,大抵皆八比余功,偶检《纲鉴》数纸,即妄以臆说翻案,徒侈游谈。”[4](P755)“这些史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故作翻案文章,惊世骇俗,哗众取宠;二是借论史大掉八股文书袋,意在文章抑扬顿挫而不在史事是非曲直;三是以更严格的封建伦理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事件,这一类史论占的比重极大。”[5]郭孔延的史论即属于第三类,注重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例如他在评论李延寿所撰《南史》、《北史》时指出:“若李延寿《南》、《北》史,简整明饬,承祚之亚,而文采或过之,温公服膺似矣。第大义未明,诸目未备,不立逆臣传而尔朱荣、尔朱兆、张衡弑主之贼竟尔漏网;不立忠臣传而尉迟迥、王谦、元瑾、荀济勤王之义遂同埋玉。”[2](P19)郭孔延对李延寿大加批判,原因即在于其所设立之类传名目不完备,无法统属历史人物。纪传体中类传的设立,原是为反映不同时代所特有之历史现象,如《党锢列传》、《阉党传》、《流贼传》等。而郭孔延所预设的类传名目,如《逆臣传》、《忠臣传》,却具有浓厚的道德评判色彩,其目的在于依据儒家伦理裁量历史人物。这种滥立传目的观点遭到后世史家的强烈批驳,如钱大昕曾言:“史家之病,在乎多立名目。名目既多,则去取出入必有不得其平者。”[6](P202)邵晋涵也认为:“史以纪实,综其人之颠末,是非得失,灼然自见,多立名目奚为乎!”[7](P574)钱、邵二人反对多设类传,乃是汉学家“实事求是”治学理念的反映,而郭孔延以道德评判为出发点而主张多设类传,正是其“义理史学”思想的折射。
    综上所述,郭孔延十分强调史学的褒贬功能,在对《史通》进行评论时,其对象主要指向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藉以抒发自己的正统论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判。郭孔延此种倾向,无疑偏离了刘知几“实录史学”的主旨。但对经典文本进行诠释,必然会受到时代学术思潮之影响。郭孔延身处“义理史学”风行之明代中后期,在对《史通》进行评论时透露出浓厚的义理化倾向,正是时代思潮的折射,故不应对其加以苛责。
    三、郭孔延对史学编纂议题的阐发
    葛兆光观察到,嘉靖、隆庚、万历年间出现了一股维护史学客观性、严肃性的思潮,“而其形式则表现为对史书的批评与考证”[5]。钱茂伟也曾指出,在明代中叶史学转型过程中,史学理论的重建工作受到了重视[8]。诚如两位先生所言,明代中后期,史学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如胡应麟《史书占毕》、李梦阳《论史答王监察书》、瞿景淳《古今史学得失论》、梁梦龙《史要编》、卜大有《史学要义》等。《史通》研究热潮的兴起即是史学理论受到重视的表征,而研究者在对《史通》文本进行评释时,又必然会对蕴含其中的史学理论问题加以阐发,二者互为表里。郭孔延在《评释》中也有多处论述史学编纂的理论议题。
    1.编年、纪传优劣论
    作为我国历史编纂学上最重要的两种史书体裁,编年、纪传二体优劣之争其来有自。刘知几曾分别总结二体的优劣短长,于《史通·二体》篇中指出:“考兹胜负,互有得失。”可谓持平之论。而郭孔延则认为:“史之题目,当以编年为正。一年之内,主臣华夷,诸事毕载,何其简其晰也。《春秋》孔经,《左传》为上;其次朱子《纲目》,纲法经,目法传;又其次司马文正《资治通鉴》,皆题目之正者。编年之体,坏于子长,自兹以后,滥觞逾甚,昔人谓之整齐故事,良有以也。即欲如《史记》体,当以《新唐书》为正。”[2](P46)郭孔延认为编年体史书具有“简、晰”的优点,而纪传体仅能“整齐故事”,所以编纂史书必须首选编年体,若不得已使用纪传体,也必须模仿《新唐书》,采用“春秋笔法”。郭孔延“编年优于纪传”之观点有失公允自不待言,但这恰恰折射出了其所持有之“义理史学”思想。《春秋》作为儒家经典,又是最早的史书,其编年形制便因而被“义理史学”奉为圭臬。刘咸炘先生曾言:“优编年者大抵亢经媚古之儒,以繁为纪传罪,其言多偏曲。”[9](P428)可以说,推崇编年、贬低纪传是“义理史学”的普遍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