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论蒋百里的抗日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 刘一兵 参加讨论

蒋百里告诫国人,“七七”事变”将扩大为长期战争,非比过去的长城之役或淞沪之役。日寇提出了‘非常时期’的口号,说明已下了独占中国的决心”,对此,应有长期抗战之心理与军事上的准备。“八一三”战事爆发后,中国军人顽强抵抗,死死坚守上海达三月之久,因之,“大多数中国人便都欣欣然有喜色,以为黔驴之技,不过尔尔;而当上海沦陷后,敌人长驱而入,如入无人之境,于是乐观论者迅速转变为悲观论者,百里却断言中日之战,最后将在平汉路线以西决战”(25)。由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了大片国土的沦亡,特别是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相继失陷,确实有不少人对抗战的前途产生了怀疑、悲观的情绪。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投降派所宣扬的“再战必亡”论一时也甚嚣尘上。为此,蒋百里发表了《抗战的基本观念》一文,以透彻的理论鼓励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必胜的信念。此篇文章中,蒋百里以古论今,分析了工业和武器落后的国家,同样可以取得最后胜利的道理。他指出,“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有两个基本点西洋人所不易了解”,“第一点,是我们的乐观态度,这乐观并非眼前的一时享乐,而是悠长的永久的希望”,“第二点,便是我们的决心”。“假如说,我们机器武力不如人,所以决不能取胜。那么历史上复国英雄与革命志士起事的时候,弱国于抗强权的时候,武力与机器总是不如人,但终久获得最后胜利,这是什么原因?”(26)百里想以此告诉人们,弱国是可以战胜强国的,而武器并不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抗战中的一时得失,蒋百里又进一步指出,几座大城市的一时得失,与整个抗战全局尤其是结局并无甚大的影响,“我们今天退出上海,但我们自信是胜利的,我们今天退出南京,我们也自认是胜利的。这种说法并不抽象,也不空洞”,“须知我们是农业国家,并非工业国家,后者全部国力集中几点,一个纽约可抵半个美国,一个大阪可抵半个日本。中国因为是农业国家,国力中心不在都会。敌人封锁了内地隔绝的上海,只是一个死港,点缀着几所新式房子的南京,只是几所房子而已,它们与中国的抵抗力量,完全没有影响。”(27)上述分析很有说服力,它对于纠正和克服国人中普遍滋长和蔓延的悲观论调无疑是大有陴益的。蒋百里又告诉人们,“中国人还有一种最强大的武器往往为外人所轻视,那就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反抗意识。战争目的在于屈服敌人的意志,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屈服一个政府的意志,使他改变政策,这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个民族永生存求自由的意志,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能的。就中日战争来说,抗战乃我们民族决心的表现。”。“若论日本能屈服中国民族的意志,这是没有历史的常识。”(28)有了这样一种坚强不屈的抗日意志作为武器,中国人就一定会抗战到底并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蒋百里对中国的抗战前途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深恶痛绝那种“视外国人之势力为绝对之不可抗”的论调。他不仅提醒民众要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抗日意志,而且还就如何开展这场反侵略战争即抗战中的战略、战术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要赢得抗战的胜利,就必须实行战略上的持久和战术上的速决相结合的军事思想。
    早在1937年1月,百里为张君劢所译鲁屯道夫《全民族战争论》作序时就表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拚命’,不是一定短时间内的彼此冲突,而是长时间永久的彼此竞走。”(29)他还强调“现代之战争非单纯兵力之战争,乃为全体民族之战争,故中国一旦遭遇非常,当不能自外于此。”(30)蒋百里认为,人是国力的“三原素”之一,中国人数众多,“这是我们雄飞世界又是维持世界和平的基本”。他主张“要十分利用这伟大的数量”,实行战时的全民总动员,并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蒋百里还指出,“中国国家的根本组织,不根据于贵族帝王,而根据于人民。中国国民的军事天才,不发展于侵略霸占,而发展于自卫”。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国民自卫心来保卫国家,没有不成功的”。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完全属于自卫的性质,胜利理应属于中国人民。百里分析日本侵华的战略思想是力求速战速决,武力中心在第一线,因此,“对付日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军事上反其道而行之”,“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敝;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31)此种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蒋百里知已知彼、避实击虚的军事头脑。全面抗战前夕,蒋百里就曾指出:“中国有地大、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打则已,打起来就得运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们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已。”(32)中国抗战是以弱御强,以守对攻,理应采取持久战略。当然,“战略上的持久主义与战术上的速决主义,具有绝对不能相离的理由。”在具体的战役上,蒋百里则主张采用速决战术。他在《速决与持久》一文中指出:“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须作持久战,我们就应该在持久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所谓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33)。在这里,蒋百里非常正确地理解了速决与持久的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他反对一味地死守,而主张开展运动战以攻为守。持久与速决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战略战术的趋势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因为“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工夫”(34)。从中国对日作战的立场来看,战略全局是持久战,而在具体的战役上、战场上却应力求速决。百里认为“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35),作战中的速决,是国家实施持久战略的必要条件。
    蒋百里还认为,要进行抗日的反侵略战争,应该启发全国民众的爱国心及自尊心,使其人人乐于为国家效命。“现代战争倘不基于国民的自发性,决不能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36)显然,他看到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的力量。
    综观蒋百里抗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其抗日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预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强国防建设的国防主张;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念,发动民众进行持久作战的军事思想。值得指出的是,蒋百里在其演讲和文章中,多次地肯定国民党政府及其首脑人物蒋介石的抗日意志和决心,可惜,实际情况并非蒋百里所说的那样,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在抗战过程中摇摆不定,而最终能够坚持抗战到底的基本保障完全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斗争以及中国人民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力,这是蒋百里所没有认识到的。当然,这并不掩饰蒋百里抗战思想的闪光之处。诚如有人所讲:“抗战以来百里先生发表的文章,每每使国人于苦闷中求得安慰,于失望中得到鼓励。他那深渊的思想,好像一道光,于黑暗中,益显得光芒万丈,遍射到各个心灵深处,他那高超的见解,又好象一种波,在汪洋中激荡得万马奔腾,影响到全体精神的去向。”(37)冯玉祥先生也曾说:“读到蒋百里先生的文章,总有很多卓越的意见,说明抗战终必胜利之理,我读了更增加胜利的信心。”(38)
    注释:
    ①⑤(29)《民国丛书》第二编(31),《国防论》,上海书店,第73页、第58页、第54页。
    ②(14)(15)(17)(18)(22)(23)(24)(26)(27)(28)(30)(34)(35)陶菊隐《蒋百里(方震)先生文集》,(台)国防学会辑,(台)文海出版社,第102页、第2页、第18页、第3页、第23页、第262页、第268页、第271页、第252页、第252页、第253页、第150页、第255页、第259页。
    ③④⑥⑦⑧⑩(13)(21)(25)(31)(32)(33)(35)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页、第95页、第98页、第115页、第118页,第134-135页、第148页、第18页,第140页、第163页、第162页、第136页、第257页、第162页。
    ⑨吴相湘《中国现代兵学开山祖蒋方震》,(台)《传记文学》,第44卷,第5期。
    (11)(12)(19)《蒋方震》(台),《革命人物志》,第12集,第442页、第451页、第475页。
    (16)薛光前《蒋百里先生的晚年》(台),《传记文学》,第14卷,第6期。
    (20)金典戎《军学泰斗蒋百里外传》(台),《艺文志》,第105页。
    (37)薛光前《敬悼蒋百里》,1939年11月11日长沙版《中央日报》,转引自(台)《传记文学》,第15卷,第4期,薛光前《蒋百里先生的军事思想》。
    (38)《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三集,第49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