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论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施丁 参加讨论

班固对司马迁史学思想的批评,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来学者对此议论不一。作者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班固的评语抓住了当时史学思想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议论充分表明了班、马二人在追求"大一统"和"求安治富"的前提下,对某些大问题的意见分歧,丰富了传统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反思之,一方面可以分析和考察班、马史学思想的异同长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以史为鉴,朔往思来。
    司马迁和班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史学家。班固批评司马迁,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值今纪念班固逝世1900周年之际①,探讨一下这个老问题,也许还有新的意义。
    一、班氏的批评
    班彪、班固父子在反思史学史时,既称许司马迁有"良史之才",又尖锐地批评其史学思想。班彪认为司马迁"议论浅而不笃",说:"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并指出议论浅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做到"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②班固也批评司马迁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③班氏父子对司马迁的批评,意见一致。
    名家批评名家,又是指的史学思想,自然引起史学界的注意。对此,历来学者议论不一,有表示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但我以为,班氏的话言之有物,又不尽然,需要具体分析。
    在此,我想请人们先注意两点:(一)班氏父子俩都是在表达自己著述义旨时,对司马迁提出批评的。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他认为自《史记》之后,补续工作大多"鄙俗"而不足踵继迁书,于是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而作《后传》。范书《班彪传》在写到班彪"作《后传》数十篇"后说"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又立即引了班彪《(史学)略论》对司马迁史学所作的评论,其中包括那一段批评的话;末了还说:《后传》"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④可见班彪批评司马迁,意在表明自己的著述旨趣,以正司马迁之谬。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批评司马迁时虽未立即表明个人著述旨趣,但在其《答宾戏》中,一方面批驳"处皇世而论战国",一方面强调"用纳乎圣所,列炳于后人"⑤。这与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是大异其趣的。(二)班氏父子都是针对司马迁议论之是非,以批评其史学思想,从而表明彼此思想的分歧。
    因此,我们评论班氏对司马迁的批评,也应紧紧抓住马、班以及《史》《汉》的史学思想这个基本而重要的问题。
    二、批评之是非
    现在就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作点具体分析,以辨是非。
    1.关于"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问题。
    所谓"大道",恐怕首先是指治道,是"无为"、有为问题。所谓"先"、"后",是指第一、第二,是主次问题。司马谈《论六家要旨》⑥有"先黄老而后《六经》"的思想,几乎众所公认;司马迁著《史记》,声明"继《春秋》而作",其中推崇孔子、多有儒家思想,是基本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论六家要旨》有何特点?司马迁为何把它写入《史记·太史公自序》?它究竟与《史记》有何关系?我们的看法是:司马迁的家学,最主要是受其父司马谈的思想之哺育;而《论六家要旨》正是司马氏父子思想相承的可靠证明。其基本的思想是:
    首先,司马谈所论的六家要旨,既不是先秦以来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六家的全面思想,也不一定都是六家的主要思想;而是经过他主观选择、摒弃糟粕的六家在"治"道方面的精神,正因如此,他批评儒家的重点"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在先秦和秦汉之际的儒家身上很难找到,而只有汉武之世的儒林人物方才具有;他所阐述的道家要旨,既不是先秦老庄,也不完全是汉初黄老,而是以黄老为主体,又吸收各家之长,加以熔铸而成的司马谈思想。具有这样思想内容的道家,在当时唯有司马谈。
    其次,为了审定《要旨》的历史价值,必先推定它产生的年代。《要旨》产生的年代,既不在建元年间,也不在元朔五年,更不在文景之际,而是产生在武帝独尊儒术和大兴功利之后,约在元朔、元狩之际。理由是:它尖锐地批评儒家的内容,肯定不是文景时期的产物,很难落实到当时儒者身上;它言六家各有所长,"殊途同归",皆"务为治",这与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针锋相对的,但它批儒"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并不像是针对董仲舒对策和汉武帝初年的行为;元塑、元狩年间,汉武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付出了重大代价,民怨沸腾,统治者内部意见不一,批儒崇道的《要旨》很可能产生于此时;何况司马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当他有了十多年的社会阅历和政治实践,形成了《要旨》的思想是合乎情理的,当然又不可能在儒道斗争一时沉寂而他本人已是暮年的元鼎年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