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论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施丁 参加讨论

(三)传首特意以"太史公曰"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是就国家经济政策而发的议论。学术界一般认为,司马迁此论乃是主张放任政策,不同意对工商业者严加管制,更反对与民争利。其实这种看法有是有非,偏而不全。这里只是提了上下两策,或是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因之"、"利道",即因势利导,让百姓正常谋生致富,民富则国兴。藏富于民,有何不好!中策是"教诲"、"整齐",即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知礼义守法度,不能违法乱纪,不能唯利是图,这实是针对"弄法犯奸"之徒。对奸富加以管教限制,完全有必要!下策是"与之争",这是反对官府垄断经济而剥夺民众之利。司马迁于《平准书》中讽刺官府与民争利,使得中家以上大都破了产,造成社会不宁和风气不正,故而强调要保护百姓谋生营利的权益。为民说句公道话,难能可贵!
    看来,班固批评司马迁"崇势利而羞贱贫",有点片面性。"崇势利"之说,缺乏分析,因为司马迁对"势利"是区分的,并不推崇一切势利之人。"羞贱贫"之说,虽然言之有据,但并不体味深意,不了解司马迁激励贫贱者奋发竞争的良苦用心。班固的用意,实际上在于反对势利之徒,强调"贵谊(义)而贱利"(20),要求百姓安于现状,而不要争利。《汉书·货殖传》论道: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至于皂隶抱关击橛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槨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陵夷至乎桓(齐桓公)、文(晋文公)之后,礼谊(义)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僭差亡(无)极。……故夫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其教自上兴,由法度之无限也。"
    至于蜀卓,宛孔,齐之刀间,公擅山川铜铁鱼盐市井之人,运其筹策,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皆陷不轨奢僭之恶。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复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在班固看来,贫富之分,贵贱之别,不可逾越,应当"贵谊而贱利";这样才能上下有序,百姓安份守己;不能破坏礼法,不能助长贪欲,否则要加以限制或压制;"上争王者之利"(即侵犯皇朝权利)及"犯奸成富",是不轨行为,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素,自然要加以教化管制。正因于此,他是反对"崇势利而羞贱贫"的。
    由此,可以明确,班固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实际上是责其"先黄老"、"进奸雄"、"崇势利",有违于"皇世"利益,而对刘汉一统有所不利。
    "皇世"与"一统",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司马迁对汉朝与统一都是肯定的,但他鉴于君主专制过于强化,以致带来消极影响,使社会缺乏生气,因此发表了一些与当朝汉武帝和公孙弘辈不同的言论。班固鉴于西汉后期至于东汉初期的曲折道路和复杂情势,为了"皇世"利益,批评了司马迁的观点,实际上是欲加强思想上的统一。大史学家的用心,不在细事末节,而着眼于天下大局;虽是在纸上"谈兵",却心系于国家前途。
    三、可贵的启示
    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对于后世学者是个可贵的启示。
    首先,史学要进步和发展,要发挥社会作用,需要反思史学史,开展批评、尤其是史学思想方面的批评。这样,有利于把握方向,端正学风。
    其次,史学批评,首要者是分析学术宗旨、社会功能等大问题,不能纠缠于细微末节。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故要求对历史和社会负责,并能经得起历史发展的检验。
    再次,对待传统的史学批评,需要一分为二,剔其糟粕,如封建性思想、生硬的指责等;取其精华,如辨是非、论大道等。
    如果能正确地对待传统的史学批评,能恰当地将"以史为鉴"的传统用之于今之史学领域,一定能对新史学有所促进。
    注释:
    ①班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卒于永元四年(公元32-92年)。
    ②以上引文均见《后汉书·班彪传》。
    ③《汉书·司马迁传赞》。
    ④《后汉书·班彪传》。
    ⑤见《汉书·叙传》。
    ⑥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⑦以上引文均见《史记·汲黯列传》。
    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⑨以上分别参见《史记》之《儒林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汲黯传》、《平津侯传》。
    ⑩《史记·太史公自序》言谈"习道论于黄子"。
    (11)参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2)以上分别参见《史记》之《汲郑列传》、《平津侯传》;《平准书》、《酷吏列传》。
    (13)《史记·平准书》。
    (14)《史记·匈奴列传》。
    (15)《史记·货殖列传》有"最下者与之争"语。
    (16)《史记·平准书》。
    (17)参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
    (18)《汉书·艺文志》。
    (19)《史记·游侠列传》,《汉书·游侠传》略同。
    (20)《汉书·货殖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