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2)
再次,《要旨》既产生于元朔、元狩年间,那么它的出现就既不是为迎合文景时期政治的要求,又不仅是站在表彰《六经》的反面,针对汉武帝思想统一的反抗精神,也不只是针对公孙弘请立博士弟子员;而主要是同汉武帝大兴功利针锋相对。元朔、元狩年间,汉武帝继即位初独尊儒术之后,重用阿顺苟合的儒者公孙弘、酷吏张汤等人,大动干戈,大刮民财,虽然获得很大成就,但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影响民众思想波动。《要旨》批评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等内容,以及"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等冷嘲热讽,正是针对形神骚动的汉武帝和公孙弘、张汤等人的。事实上,当时与汉武帝大兴功利唱反调的,大有人在,突出的代表是"学黄老之言"的汲黯。汲黯为人刚直,做官办事,息事宁人,"无为"而治。《要旨》推崇道家"无为","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正是对像汲黯这种人的为人为政之肯定。汲黯对汉武帝和公孙弘、张汤等那一套看不顺眼,当面批评,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打着兴儒的招牌而贪得无厌;指责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惯于虚情假意而跟着君主的指挥棒转;揭露张汤"专深文巧底,陷人于罪",⑦擅长于罗织罪名坑害别人。《要旨》对儒家的批评,恰好与汲黯反儒相呼应。这时的儒道矛盾,是社会政治思想上的一场斗争。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将《要旨》引录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否有意继承乃父的衣钵?史家对此历来议论不一,这里不予细析,只想指出司马迁对《要旨》思想是继承和发扬的,这主要表现在对汉代儒道斗争的述评上。他曾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从《史记》记述汉代儒道斗争的事实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道"与其父谈之道是一脉相承的。据《史记》记述,汉初儒道并立,无明显的斗争;景武之世,由经济恢复转向国力强盛,皇朝便由"与民休息"转向"文治武功",即由"无为"转向有为。因此,相继发生了黄生与辕固生在景帝面前争辩汤、武代夏、商的性质问题,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年同窦太后争权的复杂矛盾,元朔、元狩年间汲黯同汉武帝、公孙弘之间的思想斗争。⑨司马迁记述前两次儒道冲突,只是如实记述,未曾鲜明地表现出倾向性,尽管他明知黄生是乃父之师⑩,讨厌田蚡"负贵而好权"(11),也不任意抑扬。只是对后一次儒道斗争,由于汲黯与司马谈之"道"相同,才情不自禁地有所褒贬。肯定汲黯为人正直,"正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立浮说";讽刺公孙弘外宽内深,阿顺君主兴功兴利,"行义虽修,然亦遇时",借汲黯之言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同时,记述了不仅好黄老之言者汲黯、郑在当时遭到压抑,就是正派的儒者董仲舒、狄山及大农令颜异等也因对时政不满而遭到打击或迫害。(12)更含讽寓刺地指出,"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孙弘以汉相,布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鹜于功利矣!"(13)还评述汉武帝征伐匈奴,损失巨大,"建功不深"(14)。与民争利是最下策(15),使得"中家以上大率破产"(16)。以《史记》对元朔、元狩年间儒道斗争及对时政得失的述评,与《要旨》崇道批儒及其政治思想,两相比照,司马氏父子的思想灵犀相通,彼传此承,跃然纸上。据此可以说,班固评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虽然用词有点欠当,而问题还是抓得准的,并不是乱扣帽子,也没有张冠李戴。 应该说,《要旨》是司马氏父子的,司马谈论之在前,司马迁录之于后;《史记》也是司马氏父子的,谈草创"所次旧闻"在前,迁遵父遗嘱完成于后。(17)所以,司马氏父子都是"先黄老"而"后儒术"。所谓"儒术",主要不是儒家之道及《六经》,而是指汉代希世度务的俗儒权术。这里的"《六经》",确切地说当是指儒术。《要旨》与《史记》不把儒学绝对化、神圣化是对的,但显然把黄老"无为"思想抬得偏高了,对汉儒的功利思想贬得偏低了,这就是"先"、"后"失当的问题。班固对此评论,意在纠偏。他是尊儒的,要求真正守儒家道义,评论历史必须首先按儒家标准。检阅《汉书》,可以察觉它议论是非,几乎全是折衷于儒家经义,议论多引《五经》与《论语》,毫不含糊或驳杂。但是,班固并不因尊儒而盲目肯定儒家之徒的一切行为,对汉代一些鄙俗之儒阿顺苟合、贪图利禄、因缘伪饰、谄上欺下等劣迹,还是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他也不忽视各家之长,曾说"仲尼(孔子)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家之略矣。"(18)看来,班固是要以儒家为主,而取各家之长。 2.关于"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问题 所谓"进"、"退",是个对待冷或热、意在抑与扬的问题。司马迁"进"游侠是至为明显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背)言,义者有取焉。"故作《游侠列传》,热情地予以表扬。班固说他"进"游侠是没有问题的,但所评"退处士"有没有问题呢?且看《游侠列传》开头的一段话: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蔬)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