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国承认问题再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2012年5期 侯中军 参加讨论

    辛亥革命已逾百年,对于其进行的研究可谓是近代史学科中最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即使在这样一个领域,学者们亦已意识到尚有许多问题未能理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进一步扩展。张海鹏研究员提出,研究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应该和中国百余年来的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认为应“跳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着重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章开沅教授形象化地提出了辛亥研究的“三个一百年”,认为目前的研究稍显具体,应将目光向纵深和宽度上发展。(85)这些提议无疑提出了辛亥研究的整体性问题,有研究者更是以此为题撰文呼吁。(86)就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这一问题而言,如果我们跳出传统的以革命者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依据历史发展的脉络,将目光扩大,关注到当时仍然处于统治地位的清政府,很多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此种研究不仅关注到了革命者,同样也关注到了被革命者,这样做不是为了所谓的研究平衡,而是为了还原辛亥研究本应具有的整体性,从而更能接近历史真实。
    注释:
    
①通史类综合性著作如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中华民国的创立》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外交史专著如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论文有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6月),张水木《一九一三年列强对中华民国政府之外交承认》(《中国近现代史论集》25,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王立新《伍德罗·威尔逊政府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等。
    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48页。与此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页;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第27-28页。
    ③参见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第242页。
    ④法国在辛亥革命中的态度参见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1971年6月,第237-256页。
    ⑤曹亚伯:《武昌起义》,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5),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153页。
    ⑥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中华民国的创立》下,第275页。
    ⑦同盟会对外宣言共有7条: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外债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四、保护外国居留军政府占领之域内人民财产;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给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六、外人有加助清政府以妨害国民军政府者,概以敌视;七、外人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争用之物品者,一概搜获没收。见黄彦编《孙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⑧曹亚伯:《武昌起义》,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5),第152页。
    ⑨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⑩关于国际法传入晚清中国的情形,可参见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11)程树德编:《平时国际公法》,上海普及书局1906年版,第65页。
    (12)程树德编:《平时国际公法》,第65-66页。
    (13)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第1卷,《中华民国的创立》下,第275页。
    (14)《译革军都督致英署理总领事戈飞文》,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8),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15)《英使朱尔典致英外部格雷文》,《辛亥革命》(8),第342页。
    (16)《署理汉口英总领事戈飞呈英使朱尔典文》,《辛亥革命》(8),第343页。
    (17)《署理汉口英总领事戈飞呈英使朱尔典文》,《辛亥革命》(8),第343页。
    (18)《英使朱尔典致英外部葛磊文》,《辛亥革命》(8),第342页。
    (19)奥本海认为,在承认交战团体场合,宣告中立或做类似不容置疑的行为,可以构成默示承认。见[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20)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02页。
    (21)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67-368页。
    (22)张玉法:《辛亥革命史论》,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4页。
    (23)廖大伟:《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史林》1992年第2期,第36页。
    (24)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51页。
    (25)《英国驻日大使与外务省石井次官关于清帝逊位后建立共和政府及其承认问题的谈话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编,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88页。
    (26)参见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第253页。
    (27)《英国驻日大使与外务省石井次官关于清帝逊位后建立共和政府及其承认问题的谈话纪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88页。
    (28)列强在承认问题上的拖延及对中国的勒索,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第137-148页。
    (29)《本野驻俄大使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89页。
    (30)《内田外务大臣复本野驻俄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90-391页。
    (31)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第208页,注释第51。
    (32)《清史稿》,本纪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04-1005页。
    (33)《外交部关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致各外交代表并万国保和会通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34)《内田外务大臣致本野驻俄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96页。
    (35)《内田外务大臣致山座驻英临时代理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98页。
    (36)MemomdumcommunicatedbyMr.Yamaza,February22,1912,ForeignOfficeRecordsinNationalArchives,London,FO371/1313/F8413.
    (37)SirEdwardGreytoSirJ.Jordan,ForeignOffice,February24,1912,ForeignOfficeRecordsinNationalArchives,London,FO371/1313/F8413;《内田外务大臣致珍田驻美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00页。
    (38)TheDepartmentofStatetotheJapaneseEmbassy,February27,1912,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1912,p.69.
    (39)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第254页。
    (40)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51页。
    (41)关于此细目的分析请参见《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第138-139页。
    (42)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第150页。
    (43)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1分册,第103页。
    (44)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第20页。
    (45)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46页。
    (46)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上,第451页。
    (47)《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27页。
    (48)《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28页。
    (49)《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28页。
    (50)《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29页。
    (51)《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30页。
    (52)《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关于争取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的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30页。
    (53)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第254页。
    (54)转引自陈三井《法国与辛亥革命》,第254-255页。
    (55)《驻旧金山副领事欧阳庚关于在美国各地演说力请承认中华民国事致外交部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第31页。
    (56)《英国驻日大使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1页。
    (57)《内田外务大臣致伊集院驻华公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2页。
    (58)《关于承认中国新政府问题美国大使交来之秘密备忘录摘要》,《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3页。
    (59)《伊集院驻华公使复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3页。
    (60)《珍田驻美大使复内田外务大臣》,《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5页。
    (61)《加藤驻英大使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9页。
    (62)《石井驻法大使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7页。
    (63)《珍田驻美大使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18页。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第137、139页。
    (65)俞辛焞:《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第242页。
    (66)《内田外务大臣致本野驻俄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397页。
    (67)《牧野外务大臣复珍田驻美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28页;《牧野外务大臣致小池驻英临时代理大使电》,《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4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