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大陆学者对社会经济改革与农民革命的联系的学术研究,反而较少,也可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无须论证。管见所及,只有黄道炫的研究较为深入。尽管他不认为土地分配、家庭贫困与农民革命有着必然关系,但同时又指出,在中央苏区,要理清中国农村土地革命的动力,理解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仍具重要意义。在土地分配存在着相当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基本的生存要素,拥有更多的可以自主的土地是农民衷心的期盼。所以,当土地革命广泛开展后,没收地主土地在农民中平分,对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土地的渴望是农民理解、接受、走向革命最直接的利益驱动。农民作为被“发动”的革命者,其阶级意识和自觉的阶级对立是在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此外,黄道炫还从社会平等、尊严等角度,提出新的解释。他认为,苏维埃革命为农民提供的平等、权利、尊严,也是农民投身革命不可忽视的政治、心理原因。苏维埃革命前后农民的精神状态变化,当时多有反映。这种状况和苏维埃革命为普通农民提供的政治训练、社会角色、活动空间及社会政治地位流动直接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中共在各个群体中受到拥护的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大致是:妇女、少儿、青年、中年、老年,而这恰恰和苏维埃革命前后权利、地位发生变化的大小是一致的。千百年来一直被忽视的普通农民第一次走入社会政治活动中并成为主导者,其产生的影响、震动绝非寻常。(34) 注释: ①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认为,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相互作用,制约并最终决定了中共革命的结果。Joseph W. Esherick, "Ten These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odern China, Vol. 21, No. 1(1995), pp. 54—55. ②Katheen Hartford and Steven M. Goldstein, Single Spark: China's Revolutions(New York: M. E. Sharp and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p. 4. ③Bianco Lucien, Origi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 205. ④[美]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06—607页。 ⑤需说明,尽管中共革命的胜利取决于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农民都会支持和参加革命。真正参加革命的,与广大农民相比,究属少数。所谓“参加革命”,就是在中共革命过程中农民参加中共正规军队、游击队,或者没有参加以上革命队伍,但在乡村中加入共产党,领导农民闹革命者,都可称之为参加革命,这一部分农民显然是中共革命的核心力量。所谓“支持革命”,与参加革命既有密切联系乃至重合,但又不全是一个概念。凡是赞成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的,都应该算支持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支持革命并不一定参加革命,而参加革命又不一定拥护革命。 ⑥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1932年4月),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273页。 ⑦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第224、230页。 ⑧[美]范力沛:《西方学者对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页。 ⑨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07页。 ⑩孙晓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与农村复兴委员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1941年1月),《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11)刘少奇:《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结论》(1947年9月),《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395页。 (12)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9、170、240—242页。 (13)Roy M. Hofheiz, 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Rural Revolution: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Countryside, 1923—1927(Harvard: Ph. D. diss, 1966), p. 191,转引自[美]魏斐德著,梁禾主编《讲述中国历史》下,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774页;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1页。 (14)[美]黄宗智著,程洪、李荣昌、卢汉超译:《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5页。 (15)Chang Liu., Peasants and Revolution in Rural China: Rural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Yangzi delta, 1850—1949(Routledge, 2007), pp. 91—113, 165—190;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1945》,《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3、118、133页。 (16)[美]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542页。 (17)[美]胡素珊著,王海良等译:《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18)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40—41页。 (19)黄道炫:《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35、49—50页。 (20)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摘要”第2页,“前言”第1、7页,正文第45页。 (21)陈耀煌:《共产党•地方菁英•农民——鄂豫皖苏区的共产革命》,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2年版,第27、53、187页。 (22)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4页。 (23)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24—125页。 (24)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08页。 (25)白修德和安那莉•雅科比:《中国雷鸣》,转引自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08页。 (26)[美]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等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4、304—305页。 (27)[美]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共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8)Kathleen Hartford, Step by step: reform,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in the Chin-Ch'a-Chi border region, 1937—1945(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ty, Ph. D. Dissertation, 1980), pp. 56, 129, 139, 405—415. (29)[美]费正清等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5、744—747、770页。 (30)[日]片冈彻男:《中国的抗日与革命;共产党和第二次统一战线》,转引自周锡瑞《从农村调查看陕北早期革命史》,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537页;[日]马场毅:《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农民》,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96—99页。 (31)马克•塞尔登:《他们为什么获胜?——对中共与农民关系的反思》,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12页。 (32)Ralph A. Thaxton,"On Peasant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Resistance: Toward a Theory of Peasant Mobilization and Revolutionary Wa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oder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 30, No. 1(1977), pp. 30—32, 55—57. (33)Ralph A. Thaxton, Salt of the Earth: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Peasant Protest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 319—329;[美]撒克斯顿:《1931—1945年冀鲁豫边区的民众起义和共产党政权》,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第600—603页。 (34)黄道炫:《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50—5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