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在传统与革命之间范文澜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现代哲学》2012年6期 李怀印 (译者: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有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现代化叙事的兴起,及其代替革命叙事的讨论,参见林被甸、董正华(1998),孙占元(2000),虞和平(2002),张海鹏(2005)。中国历史学中的这种转换是与放弃革命和1990年代西方近代中国研究学界“现代化范式”对“革命范式”的“胜利”并行的。
    ②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费正清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中承认,作为“学生”,他对“老师”蒋廷黻亏欠很多,1930年代蒋将他带到近代中国研究领域。(Fairbank,1982:91)余英时回顾费正清在美国开创中国史研究的一生时强调,蒋影响了费正清对近代中外关系的基本观念。(余英时,1993)
    ③例如,在其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起源的书中,德里克(Arif Dirlik)关注了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和他们关于中国历史的讨论。论战的部分内容关系到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1920年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如何形成他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叙述,则不是德里克此书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他只在讨论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时候提到范文澜的著作。(Dirlik,1978:224)另一本研究中国历史学的重要著作仅仅在一个段落中提到了一次范文澜,这个段落讨论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学家的民族情感导致他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问题上与俄国历史学家发生争论。(Q. Edward Wang,2001:204;也可见Q. Edward Wang,2000)
    ④毛泽东通过请范文澜吃饭和表扬该书来庆祝第一卷于1941年9月在延安出版:“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陈其泰,2000,第91页)
    ⑤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他读过的唯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是《联共(布)党史》和《斯大林选集》的中文译本。(近代史研究所,1979,第359页)
    ⑥关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争论及他们各自在中国的支持者的争论,详见德里克(1978:63-69,85-90)。
    ⑦1966年国庆节(10月1日),范文澜受邀到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毛泽东注意到他站在城楼东头,当走向他时,毛从远处向他致意,对他说:“范文澜同志,有人要打倒你,我不打倒你。”毛泽东用这种方式表示对范文澜的保护。此后,再没有激进分子批判或干扰他。(陈其泰,2000,第153页)
    ⑧有关“文化大革命”期间近代中国历史学的讨论,参见张海鹏、龚云(2005,尤其是第5章)。
    参考文献:
    
[1]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陈其泰:《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的开拓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6期,第72-78页。
    [3]《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4]《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1日。
    [5]程龙、杨立琴:《毛泽东的学术知音范文澜》,《党史博采》2004年第4期,第31-36页。
    [6]程中原:《张闻天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
    [7]Cohen Paul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84.
    [8]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9]"Reversals, ironies, hegemonies: notes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22, 3(July): 243-84, 1996.
    [10]Fairbank, John King,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1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
    [12]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1979年,第113-148页。
    [13]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二)》,1979年,第149-160页。
    [14]《女革命家秋瑾》,《中国妇女》1956年第8期。
    [15]《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人民日报》1958年4月28日。
    [16]胡逢祥:《心忧天下,魂系史学--略论李平心的史学道路》,《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第16-21页。
    [17]胡华:《读张闻天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载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19-420页。
    [18]蒋廷黻:《未失的疆土是我们的出路》(1933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2卷,第81-86页。
    [19]《论妥协并答天津益世报》(1933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2卷,第131-136页。
    [20]《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1934年),载蒋廷黻,1968年,第1卷,第173-2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