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地佛教的论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宗教研究》 侯冲 参加讨论

《高僧传》记载道安被苻坚掳到长安后,“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1]“义不中难”在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一记作“义不堪难”,[2]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六、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三、本觉《释氏通鉴》卷三记作“义不禁难”,[3]说明“义不中难”就是“义不堪难”、“义不禁难”,义指义解、立义、论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意思是,如果不以道安为师,向他学习,论义时立义就经不起问难。
    不过,在佛教研究领域,由于存世材料有限,有关论义的研究尚未展开,[4]从而影响了我们对道安时代佛教文献的解读。[5]幸运的是,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一批论义文,帮助我们对论义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即是笔者在释读敦煌遗书中论义文基础上,对汉地佛教论义的初步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论义与论端
    
(一)论义
    什么是论义呢?P. 2807说:
    夫论义者,宾主陈列,立破甄明。然后可以激浊扬清,辩明其邪正。使见闻者长无疆之福,发希有心。今即列两座,分二宗,宜立义端,互相问答,理合如是。
    唐代入华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佛教资料。其中即包括对赤山院讲经仪式中论义程序的记载:
    誓愿讫,论义者论端举问。举问之间,讲师举麈尾,闻问者语。举问了,便倾麈尾,即还举之,谢问便答,帖问帖答,与本国同。但难仪式稍别,侧手三下后,申解白前,卒尔指中难,声如大嗔人,尽音呼诤。讲师蒙难,但答,不返难。论义了,入文读经。[6]
    则所谓论义,属于讲经法会的一个程序,包括宾主双方,位列两座,立义问难。论义时,由宾方根据主方所讲经论或所竖义,设义问难;主方立论或竖义后,接受参与论义之宾的问难,通难释疑而不返问。宾主双方只是围绕所立义展开问答。论义的目的,是让现场听众明白佛教义理的邪正,增长或发敬信之心。
    (二)论端
    论义的开头称为举问论端或义端。如果没有举问论端或义端,就没有论题,论义就无从开展。所以论义的第一步是“立义端”或“论端举问”。在P. 2174中,又作“竖论端”和“发论端”。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相同。
    竖立论端或举问义端是问难者的任务。问难者举问义端时,会先交代论场具体情况,称赞施主及参与僧统、法师之德,并卑己高人,望法师慈悲赐恩,以便通过论义得解迷惑,然后再根据法师所讲经论,问立义端,请法师释疑,并称法师所立义都是法门要义,非浅识可知,只有高才博识的人能助人除却疑惑。这些内容在P. 3549中均能看到:
    △乙闻:夫像教西传,盛扬雄迹。慈风东扇,元启宏宗。群生悟而净眼开,邪魔闻之心旷(胆)裂。是以广崇政教,匡护于兹者,则我司空之谓欤?
    伏惟我司空祚承大业,圣福无疆,克修永图,诞应天命,威加四海,恩洽八难,流演一乘,以安邦国,则我司空之德矣。
    伏惟我都僧统和尚,德包三藏,道管(贯)幽明,敷惠日以流晖,动香风以写月,鸣(明)珠久著,七辩纵横,慈运四生,叹之难尽,则我和尚之德矣。
    伏惟我当席法将和尚,威振八方,化临四海,三端列口,若江海之倾流,七辩奔胸,似烟霞而落采,则我法将和尚之德矣。
    但△乙虚沾缁服,觉路由(犹)迷。叨尊胜席,战汗交驰。愿舍慈悲,小人始能开战,恩甚恩甚。
    △乙闻:滔滔大海,归之者百川;岌岌孤峰,登之者万刃。法师以山为德,以海为深。度天地知成败之原,侧(测)阴阳知生灭之际。洞闲般若,妙悟无生。挺持(特)难伦,英髦罕疋。但△乙近预缁流,滥处僧位。方隅未晓,法况岂知?嘱以高命,普沾感祚。若有昆季之情,乞赐矜容,恩甚恩甚。
    △乙闻:台镜不明,无以滥(鉴)其像;洪锺不击,无以弁其声。真法不宣,何以之其后?今且日光西谢,司空坐疲。亦须尽命而作,欲得两山相向,欲得两海相拟,事须于理断决。若也蒙(朦)胧,便以一杓。谨依所集《维摩经》中立三身义,《百法论》中立四智义。一经一论,立义两端。幸请法师,略垂呵责。
    而上之语,并是释教玄宗,法门幽趣。至于浅识,难可测量。幸愿高才,敢决疑情,恩甚恩甚。
    问难者在立论端叙述论义背景,提及参与者时,往往使用“伏惟”、“仰惟”等词,有“则我××之德矣”一类的句式。问难者自称“△乙”、“△乙闻”,称对方为“法师”、“法奖(匠)”,并往往会使川“恩甚恩甚”、“幸(……)垂呵责”等词。立论端时,会按照问题的多少,称“立义×端”(×代表所立义的数量)。相近材料多有,如P. 2174、P. 2770v、P.2807、P. 2807v、P. 3173、P. 3500、P. 3547v、P. 3549、S. 2472v、S. 3702、S. 6981DV、S. 8168、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135等,不一一引录。
    如果问难者不立论端,则论义就无从展开。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如P. 3256v说:
    厶乙闻……但小人一介微昧,识性肤踩,聊申管见之情,岂敢取笑之用。理合逾扬至教,扣击真宗。开三学之妙门,阐五乘之微典。然为士林数广,难发论端。光影西移,留在他日。
    P. 3179说:
    某乙闻:如来有教,而无论端。一问二答而解经,三征四释而解难。法师自不酌度,将不智义诣大场。恰至挣中间,恐怕伤魂碎骨。赖值慈悲之日,且放全还。对四众之前,布施欢喜。
    P. 2871说:
    △乙闻:明镜含晖,不照闇中之像;华钟畜响,岂因风击之鸣?但△乙德劣词踈,极诚悚怠,自恨愚情智浅,圣教幽深,纵使尽力宣扬,伏似莹光助日。言语乖□,不合圣情。今对诸贤,聊申微谢。幸愿慈悲,布施欢喜。
    这三则文字,在提出自己难发论端、不发论端、因学识有限不发论端而表示歉意的同时,都没有立论端,所以未真正进行论义。
    二、论义程序
    
论义时,论端才立,征难即兴;客问难,主通释。主者除偶尔需要问难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肯定,从而发问外,都是蒙问即答;一问一答,直到疑网解除。论义双方,都围绕论端来问答。如P. 2807有文说(引文中偶尔出现主、客二字,为便于识别,引者在部分段前括号中酌情加“主”、“客”或“客答”):
    (客)△乙闻:滔滔大海,归之者百川;岌岌孤峰,登之者万仞。法师内明至教,外括九流。故则朝兴论席,今古恒规。才既不同,宏开法义。仰惟法将,摄精神,揽魂魄,文义必莫朦胧。略陈知见,希垂采纳。谨依大乘经中立真如佛性义,又于所习《维摩经》中立八难义,又于下文之中立六神通义,又依《入道次第》中立三无性义。谨依所见,立义四端。幸请法公,一一聊简。
    (主)△乙闻:法师学业洪深,词峰秀逸。裹量(粮)坐钾,唯敌是求。△乙滥居法座,深愧褒扬。向所问八难名目如何[7],答:言八难者,一是地狱,二者饿鬼,三是畜生,四不北越单,五无相天,六世智辩聪,七佛前佛后,八生盲生聋。所言八者,数也。一是数之初,十是数之始。十十相资,名之为百。千、万、亿、兆,当之亦然。言难者,障不出世,名之为难。
    (客)征辞曰:法师比日经论目历而潜通,书史耳闻即闇诵,今日恰似失魂。八难约何立名?
    (主)释曰:再为解释,侧耳静听。故言道头知尾,道表知里。向者慰(为)说,由(犹)不醒之。再问八难约何得名者,地狱、饿鬼、畜生,此是三涂(途),约苦立名。北洲约处立名,无相约界立名,世智辩约见立名,佛前佛后约时立名,生盲生聋约报立名。略答如是。若也不晓,任再中陈。
    客难云:所配八难,约略如是。八难之咎,过累极深。未审依何而得断除?
    主通云:向者所问。然八难之咎过累虽深,圣制四轮而能除断。一愿生善处轮除初五难,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北洲、无相天等是。二发正愿轮除世智辩聪难,三愿生善人轮除佛前佛后难,四深种善根轮除生盲生聋难。
    言四者,数也;言轮者,摧辗义,能摧辗无明,不复令生。又言轮者,转也,能转浅智至深,从小至大,转凡成圣。约言愿者,誓也。若无其誓,所事不成。言生者,受也。约此义边,名曰四轮,能摧八难。可不如是耶?
    (客答:)如是。
    主嘲辞:如是妙判,疑网合除。若再发论端,即是个没孔铁槌。
    法师答问后,往往会说“略答如是。若也不晓,任再申陈”、“既言如是,有疑任征”、“奉答如是,有疑任征”等语,以便其他人继续发问。如果法师觉得某一论端已经讲得很明白,但还有人看上去不明白,准备“再发论端”,就会像上引“主嘲辞”文一样,表示自己的嘲意,以结束论端。如果有人再发论端,会被认为是脑袋不开窍,就像没有孔的铁槌一样。与此相近的结束论端辞,亦见于P. 3547v,其文作:
    上来所说,法合断疑。若要说杨(扬),法席任申。所问若是聪明利智,道头即合知尾。若也更再三,同蒙何别?
    义端论毕,往往还会用偈句的形式来往问答,称为“申关并”(“并”字又作“弊”、“閇”、“敌”等)或“送关并”。如P. 2807v有文说:
    六通关:谨案释门目连救母,众僧自恣之日。未审乾连既证六通,为是假说,为是真言?是第一关。
    答:法师所问,以此义深微,非者不了。此宗玄奥,非法师不知。既问如斯,不可默尔。乾连其六通为真为假者,经法明著,直是真说,非假说也。
    问:是且目连证六通之果频见。经说:一人出家,七祖受福;二人出家,七代沉论。又经云:一人出家,胜造八万四千宝塔。又《陀罗尼决》云:若人初死,临欲殡殓,持陀罗尼咒土七遍,散于亡人身上,乘此咒力,亡人不落地狱,上升天堂。今乾连非但持戒不犯,及证六通,兼身出家,胜造宝塔,陀罗尼行具足在身。母落地狱不能救,足明之三种并陟(涉)虚无,恐为谬也。所以再征。
    答:既上如征,即合杜口。然有妙理,不□□言。前者一人出家,谓持戒故,福及七祖;一人出家,七祖沉论,为犯戒故,七祖堕落。且乾连六通据实,静戒具足;母落恶道,□拔无方。谓母业力,儿救不得。业力者,佛力广大,尚自不能。目连□圣,云□(何)能耶?
    问:法师所答稍矇(朦)胧。即欲细盘,恐妨后哲。且申关并,伏垂领之。
    答:善哉善哉,适本愿也。
    难:六通大神力,自合福及亲。亲既堕恶道,神力非六通。
    答云:六通大神力,理合救慈亲。母谓恶业多,障重不能亲。
    难:六通大圆满,入定自合见。要假□□佛,定见并妄见。
    答:六通是圆满,入定理合见。为母业□深,定照障不见。
    难:闻母堕恶道,煞身亦合救。要假代此日,此日如何救?
    答:闻母堕恶道,煞身理合救。此日佛自恣,佛日不能救。
    难:神通能变现,变苦合安乐。慈母救不□,神通无变见。
    答:神通能变见,变苦得安乐。慈母为业重,非是无变见。
    论义毕中关并的情况,除P. 2807v还有其他的文偈外,尚见于P. 2670、P. 2807、S. 4275、S. 4341、S. 6172v、台北135。关并的内容与论义的论端有密切关系,故不同的论义,关并各不相同,但文体则属于同一类型,都足客难主答、循环回复的偈句。限于篇幅,不一一引列。
    关并之后,论义即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