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持续的开拓,不断的创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美国史研究 孙群郎 参加讨论

    然而,美国城市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大都市区化的时代,城市自身的发展越来越与整个大都市区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然而,由于大都市区的地域面积不断扩大,其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单位日益增多,同时,地方政府从州政府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自治权,其独立性越来越强,从而形成了大都市区政治“零碎化”或“巴尔干化”的现象,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大都市区内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削弱了应对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方面问题的能力。早在20世纪之初,美国大都市区的零碎化现象就已经初露端倪,并引起了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各种改革理论相继问世,各地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时至今日,改革运动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按照改革理论和措施的不同,这一改革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都市区政府的改革者们试图将市政改革理论的原则由城市推向整个大都市区,实现“一个区域一个政府”的主张(第136页),即通过结构性的改革,建立区域性的大都市区政府。改革方式主要包括中心城市的兼并、市县合并和建立“联邦式”的大都市区政府。然而,传统的改革方式效果并不理想,王旭教授对此总结了4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理想色彩浓厚,并不符合多数美国人的思想传统和行为习惯;其次,美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一个统一的、拥有广泛管辖权的大都市区政府是脱离美国实际的;再次,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治传统和对小规模政府的偏好,让他们对大政府有着深刻的偏见和敌意;最后,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判决和联邦政府政策,鼓励了白人的郊区化。“在一个郊区选民占据政治舞台主角地位的时代,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取向的大都市区政府改革,确实难成气候”。(第199页)
    第二个时期为“公共选择”学派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由于传统的大都市区政府体制改革难以奏效,到20世纪中期,“公共选择”学派异军突起,他们提出了与传统改革理论截然相反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迅速和广泛的影响力得益于美国深厚的地方自治、公民参与以及民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政治传统。”(第203页)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该理论将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求比作一个“公共服务产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各级政府都是“公共公司”,而居民则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者。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公司”之间进行竞争,通过提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服务,为市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选择。在这种公共服务产业中,除了公共机构以外,还有私人公司和自愿性组织。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是市场性质的,那么,反映在政府体制方面,就应该是多中心的,众多独立政府的存在,可以构成一个多中心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中心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然而,公共选择学派“以保守主义的视角理解地方政府的职能,将其仅仅视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因此注重效率标准。”(第241页)这也许是公共选择理论最严重的理论缺陷。
    第三个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主义”时期。也许正是由于传统区域主义和公共选择学派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到20世纪90年代,一种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的新区域主义应运而生。“新区域主义借助于70年代以来美国公民社会传统的复苏,以问题为驱动,以治理为核心,主张政府与社会合作,鼓励公民个人、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区域性事务,以弥补政府体制处理区域性事务的效用不足。同时强调州政府的作用,以州议会的立法来替代联邦政府的援助项目,以实施区域规划。”(第245页)总的来说,新区域主义改革一改过去单纯强调政府体制改革,更强调治道改革,更注重发挥州、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改革措施也更加灵活多样。然而,虽然新区域主义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发展前景和效果仍需拭目以待。
    王旭教授对美国新城市化时期地方政府考察,紧紧扣住了区域主义的现实要求和地方自治传统这一矛盾。区域主义是新城市化时期大都市区治理的客观要求,它强调大都市区的统筹规划,和谐发展,因此要求一个具有区域性质的政府进行权力集中,限制各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利。而这与美国的地方自治、个人主义、民主自由、公民社会等政治传统形成严重的对立,尤其是地方自治将联邦主义引进地方政府体系,得到了各州宪法或法律的保障,成为克服大都市区政治“碎片化”的结构性障碍,从而增加了大都市区统筹治理的困难。然而,区域统筹和地方自治并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孰优孰劣的问题,针对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王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总的看来,大都市区一体化管理和地方自治的分散化现实,也许不是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非此即彼;而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矛盾并存。两者之间的博弈,也许不会有易于量化的明确结果,但它们通过不断的调整与修正,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客观上也使得大都市区政府改革向大致均衡的方向发展,不至于过分偏激。”(第306页)
    《地方政府》一书结构严谨,逻辑鲜明,层层深入,使读者能够对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脉络和政府改革过程有一个清晰完备的了解。尤其是作者对区域统筹和地方自治传统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令读者深受启发,受益良多。然而,更重要的是,王旭教授在《地方政府》这部著作中,不仅娴熟地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作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理论,将城市的发展分为“传统城市化”阶段和“新型城市化”阶段。王旭教授写道:“在美国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即从殖民地时期到1920年,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内,并且以单核城市为主;在这个阶段,几乎是城市的一统天下,郊区完全处于依附地位,是城市化的预留空间。这个时期可称之为‘传统城市化’时期。”(第1页)“到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而后,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向郊区扩展。郊区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在郊区化的带动下,美国城市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由单核型向多中心型过渡、由局限于城市地区到向外围地区周而复始的扩展,进而形成郊区和中心城市联动发展的大都市区,开始了美国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大都市区化’或‘新型城市化’时期。”(第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