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是靠武力掠夺周边民族财富和扩大领土的。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各个家族人口增加等诸多原因,辽代后族中各个家族的“分地”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近年在平泉、宁城两县交界处发现萧氏墓葬群,并发现了秦晋国大长公主与萧继远合葬墓及公主孙萧永墓,足证这是萧继远一支的墓地。秦晋国大长公主、萧继远的头下城在辽北,他们死后却没有葬在辽北,这一事实正好说明萧氏后族各个家族的“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总之,辽代后族之“领地”辽北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这里很早就有汉族人居住。辽建国后,由于中原战乱和后族贵族的需要,又有大批中原汉人迁至和掳掠到这里。在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该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普遍发展,契丹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辽北地区又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契丹人在这里建立许多大大小小城堡,北可捍卫潢、土两河,南可控制辽东,随时出其家兵,配合国家军队,镇压辽东各族人民的反辽斗争,以巩固契丹人的统治。优越的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条件,辽代200年间,在辽阔的辽北土地上,不仅出现了一些像承天太后、齐天皇后、齐国太妃、秦晋国妃那样有才华、有作为的后妃,也造就出一批像萧挞凛、萧排押、萧孝穆那样的贤臣良将。正如《辽史》作者在《后妃传》中所说:“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如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潭渊,仁德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同时又感叹道:“《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分力敌,相为唇齿,以翰邦家,是或一道。然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又其法之弊也。”[21] 【参考文献】 [1]辽史:营卫志[M]. [2]冯永谦。辽史外戚表补证[J].社会科学辑刊,1979,(3-4)。 [3][14]冯永谦。辽志十六头下州地理考[J].辽海文物学刊,1988,(1)。 [4][6][11][12][13]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5][10]向南。辽史公主表补证[J].社会科学辑刊,1987,(6)。 [7][8]辽陈国公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9]闫万章。辽代成州考[A],辽宁省考古博物馆成立大会会刊[C].1981. [15]闫万章。辽道宗宣懿皇后父为萧孝惠[J].社会科学辑刊,1979,(1)。 [16]向南。辽代医巫闾地区与契丹耶律倍家族的崛起[J].社会科学辑刊,1994,(1)。 [17][18]向南。辽史地理志补正[J].社会科学辑刊,1990,(5)。 [19]王绵厚。辽金元懿州、豪州建置考[A].地名学研究[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0]向南。宋薛季宣地理丛考存文校正[J].东北地方史研究,1990,(1)。 [21]辽史:外戚表[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