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2005年01期 王 健 参加讨论

    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无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国内的一些研究中还存在着就信仰论信仰的情况,而没有能够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考察民间信仰问题,因此也就使得对民间信仰的研究简单停留于一些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难以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
    其次,与上述倾向不同的是,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又存在着随意套用其他学科概念的做法,往往使人莫测高深。我们认为,进行民间信仰的研究很有必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它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这往往能使我们在研究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这些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替代研究本身,所以对一些概念的运用必须谨慎从事,以免导致研究本身的异化。
    再次,在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畸重畸轻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一些全国性的信仰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某一地域信仰的深入研究则较为少见;一是目前华南地区的民间信仰研究大大超前于其他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这两种状况都亟待改变。
    (二)对未来研究趋向的几点看法
    可以预见,民间信仰问题作为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会是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无疑,其研究取向与社会史整体的研究方向有汇通之处。如国家与社会是近年来社会史学界较多涉及的一对范畴,而民间信仰作为草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来审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对立以及在对立中发展的矛盾过程,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中国社会也很有帮助,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前文所述罗一星、陈春声、刘志伟、赵世瑜等人的一些论文便是如此,当然,更进一步的探讨还有待进行。
    另外,对较有特色的区域性神灵信仰的考察也是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由于资料相对集中,因此也就容易做得更细致、深入。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能够通过个案的研究由点及面,小中见大;另一方面,在积累了数个个案以后,又能够通过区域神灵的比较来看传统中国各个地域社会之间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特点及生存方式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也是极具重大意义的。
    仪式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变迁不仅与整体的社会变迁相关,更大程度上则是与实际参与者的状态密切联系着的,换言之,对于仪式的深入研究,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民间信仰的意义与存在价值。因此,最近已有学者运用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与仪式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围绕着仪式、象征及其特定社区、群体的文化本质和演变讨论问题”,并指出“仪式决不仅仅属于传统的前现代的社会,现代政治生活和权力的运作同样离不开仪式”。[30]
    在理清民间信仰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如何看待现当代中国农村的民间信仰问题,如今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神灵崇拜以及围绕这些神灵产生的祭祀圈、祭祀组织在当代农村及农民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其发展前景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史学的现代关怀,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场景。但无疑这方面的研究更需要借鉴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艰苦的田野调查才能完成。
    总之,笔者认为,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研究,对区域性神灵信仰的研究,探讨民间信仰在现当代中国农村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对民间信仰仪式的深入体验与阐释等,可能会是未来数年内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注释:
    ①由于本文主要以社会史领域内的民间信仰研究为考察对象,因此,关于目前中国民俗学界的民间信仰研究暂不涉及。
    ②就笔者而言,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正是草根性(非文本性)才标志出了民间信仰与制度化宗教的根本区别,正是在这一点上,使它与民间教派宗教有所区别,后者毕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经典与制度。所以,笔者以为在中国,所谓民间信仰就是指与制度化宗教相比,没有系统的仪式、经典、组织与领导,以草根性为其基本特征,同时又有着内在体系性与自身运作逻辑的一种信仰形态。
    ③具体可以参见王铭铭上揭书。
    ④以上论文还可以参见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该书收集了作者在庙会领域的数十篇研究论文,可以被看做是作者庙会研究的一个小结。
    参考文献:
    [1]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8.
    [2]费孝通。江村经济[A].费孝通文集:第二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柳诒徵。述社[A].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欧大年序[A].解读辽宁民香,解读中国民众宗教意识[A].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
    [7]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8]陈春声。正统性、地方性、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史学月刊,2000(1)。
    [9]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10]赵世瑜。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J].历史研究,2000(4)。
    [11]吴建华。汤斌毁淫祠事件[J].清史研究,1996(1)。
    [12]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J].史林,2002(1)。
    [13]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
    [14]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证[J].史林,1995(1)。
    [15]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2(3)。
    [16]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体系(中国社会史学会1998苏州年会论文)[Z].苏州:苏州大学历史系,1998.
    [17]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J].史林,2002(2)。
    [18]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J].历史研究,1992(5);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J].史学集刊,1995(1);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19]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一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A].张炎宪。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