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历史系 祝总斌 参加讨论

    这样,《自序》中那一段话的基本意思是:通过广泛搜集、考订古今史料,撰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即“综其终始”而又统一“六经异传”、“百家杂语”中不同古史传说的通史,来“拾遗补艺”,羽翼经学。在司马迁心目中,《史记》恐无异于一部有独特风格的“六经”新传记。这是当时经学尚缺乏一部系统通史作为羽翼,司马迁敏感到这一点,力图以史记适合这一需要的明证。
    2.《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综其终始”四字,又见上引《报任少卿书》,指系统掌握或撰写古史。所谓“儒者断其义”两句,是紧接此序前文而言。在前文中,司马迁高度评价孔子撰《春秋》,又说“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9)这之后,方慨叹“儒者断其义”云云。按断,判也;义,宜也,理也(10)。“儒者断其义”,当指荀子、孟子等著书立说,“捃摭《春秋》之文”,仅旨在宣扬、吸取其义理、原则。“驰说者骋其辞”,当指韩非等著书立说,其“捃摭《春秋》之文”,又仅旨在利用其文辞、内容(11)。意思是,他们全都不肯在掌握或撰写“综其终始”的历史方面下工夫,所以自己要谱《十二诸侯年表》,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春秋》之要领(12)。这个评论,虽然涉及的只是由西周至孔子这一段时间,和《春秋》这一部经书,但联系上引《自序》,就不难看出,两处思想完全一致。《自序》是说,撰写全部通史旨在“拾遗补艺”;此处是说,谱《十二诸侯年表》旨在从一个角度帮助人们掌握《春秋》。后者等于给全部通史如何“拾遗补艺”提供了一个具体范例,而成为《史记》崇儒的又一证。
    3,《自序》又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正义:“先人,司马谈也”,是。按司马谈虽然原则上崇道,但在此处却是崇儒的。推其意,就是叮嘱司马迁必须撰写史书(13),并以六经精神为指导。这是《史记》原则上必不可能推崇与正统儒学对立的“异端思想”的强证。否则就等于表明司马迁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他那个十分重视孝道的时代,将会承受极大的压力。即使确如有些学者所说,需要表面上应付一下来自某些方面的指责,那么,用他自己的话敷衍一下就行了,何必端出父亲来?端出司马谈的话,就表明司马边是真心诚意的崇儒。
    (二)从贯串《史记》的历史观,也可看出其通史系统之建立,适应了儒家思想的需要,特别是配合春秋公羊学和董仲舒的三统说,为西汉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按三统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战国末年已经出现,系由五德终始说蜕化而成(14)。汉武帝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宣扬三统说,主张历史上王朝之递嬗,按黑统、白统、赤统三统依次循环。如夏代为黑统,殷代在白统,周代为赤统。每一统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礼乐制度(正朔、服色等)。赤统以后注定必由黑统来统治天下。那么谁是继周代的黑统呢?就是汉王朝(15)。很明现,这一学说是在为汉王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根据。为了完备这个三统说,董仲舒构筑了一个独特的通史框架(见下)。但因为只是框架,缺乏具体史实,因而虽起了一定作用,仍缺乏足够说服力。要有足够说服力,就需要在这通史框架中填进具体史实。《史记》正好适应了董仲舒这一需要。
    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提出一种理论,构筑了一个独特的通史框架。据此理论,古代存在“三王”、“五帝”、“九皇”这些名号。以周为例,“三王”便是夏、殷,加上周自己,均为大国;“五帝”便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因时代离周已远,故其后裔均降为小国。“九皇”并不是九个皇,而是顺三王、五帝向上数的第九个朝代,它便是神农,后裔更降为附庸。但这些名号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如时代由周进展到春秋,“三王”便改成春秋(鲁)、周、殷;夏则转为“五帝”之一,后裔降为小国。这叫“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即殷,宋为殷后裔)”。原“五帝”中的“黄帝”转为“九皇”,后裔降为附庸,而原“九皇”神农之后裔,则由附庸下降为民了(16)。
    《史记》的通史系统的框架基本采用董仲舒此说。除了“三王”为夏、殷、周,“五帝”正好是黄帝、颛顼、喾、尧、舜,与董说全同外,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叙述五帝以前历史,恰恰只记了一个“神农氏”,同于董说的“九皇”。不仅此也,《三代改制质文》据五行相生说,称神农为代表火德的“赤帝”,意思是注定要由代表土德的“黄帝”取代;而《史记》正好也隐以神农为“炎帝”,即“赤帝”(17)。大家知道,在司马迁时代,“三皇五帝”是众说纷纭的(18),而《史记》偏偏同于董仲舒说,不但撇开“三皇”诸说,在《五帝本纪》中连当时颇为时髦的“伏羲氏”也一字不提(19)。如果再联系司马迁曾向董仲舒请教过《春秋》,有人甚至以为司马迁乃春秋公羊学的主要传人(20),则说《史记》通史系统框架基本采董仲舒说,旨在通过充实大量史料,弥补三统说的不足,为三统说服务,恐怕并非毫无根据的。当然这里有两点需说明:甲,《五帝本纪》不以“九皇”名神农。这当因“九皇”的提法容易与当时流行的“三皇”、“二皇”混淆(“九”方序数,而“三”、“二”为数词),但在“三王”、“五帝”之上再单独提出一个神农,实际上还不是“九皇”吗!乙,按上引《三代改制质文》,“三王”等名号不是固定的,发展到汉代,“三王”应是殷、周、汉(21),而《史记》却将“三王”、“五帝”固定下来,“三王”仍是夏、殷、周,未将汉归人“三王”。虽然这有很大不同。但这个变化并非始于司马迁,董仲舒早已开了头。如在《天人三策》中说:“握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此“三王”在尧舜以下,汉代以上,按当时习惯,只能指夏、殷、周(22)。其所以会发生这个变化,当因长期以来经过战国诸子百家之宣传,“三王”已约定俗成,固定为夏、殷、周,致使董仲舒最后不得不适应这一现状。由于它对三统说并无大的妨碍(如仍可宣扬汉为黑统,继周之赤统等,见下),所以作了让步。可见,《史记》遵循的仍是董仲舒说。
    2、更重要的是,《史记》还努力宣扬三统说。《高祖本记》论赞表述得最清楚:“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指轻薄),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天统”,这时意指合乎天意的原则、纲纪,也就是三统中的一统,董仲舒常用此词。所谓“三王之道若循环”,显然指的正是三统之循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早已提出,对“三王之道”出现的“弊”,必须补救。“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所继之捄(通救字。师古曰:“继,谓所受先代之次也;救,谓救其弊也”),当用此也“。又说:“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这里没有提到秦,这是因为董仲舒不把秦看成一统。所以他在该文另一地方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后益甚之。”结果“以乱继乱”,成为“腐朽之木”、“粪土之墙”。意思就是,秦从未构成“上忠”、“上敬”或“上文”的任何一统。(23)司马迁这里所遵循的正是这一思想。上文大意便是,经过夏、殷、周三统循环,已达到“文敝”阶段(24)。秦承其后,不但不救弊,反而加强刑法(即扩大“文敝”),结果短命。而西汉继之,却能改变政策措施,使人民从祖放下复苏,证明合乎“天统”。这不是和董仲舒一模一样,认为秦并没有成为一统,而汉则越过秦,直接继周,而成为一统吗!正因这段话精开地阐述了三统说,并为汉代统治找到理论根据,所以后来进一步宣扬董仲舒学说的《白虎通义·三教》、纬书《春秋元命包》(25),几乎全文照抄《高祖本妃》这段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