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人既然说破洛那国是古代的大宛国,者舌国是古代康居之地,那么当然也就知道《史记》、《汉书》、《魏略》中奄蔡在康居西北的记载。也就是说北魏人不可能将古代的奄蔡误解为是锡尔河以南阿姆河以北地区中的某一国。再反过来考虑一下,即是否有北魏人因为不知道在这二河之间地区中的粟特国的地理位置,而将其误解为奄蔡的可能性呢?下面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先假定《西域传》中的粟特国与“本纪”中经常出现的【粟特国】是同一国(其实二者是不同国,这在后面说明)。《魏书·西域传》说: 龟兹国,……西去疏勒一千五百里。 关于龟兹国与疏勒国的地理位置在《魏书》以前的史书及其他书籍中也有记载,想来当时的中国人对其的地理位置是十分清楚的。我们把此作为立脚点继续往下论述。《魏书·西域传》说: 者至拔国,……在疏勒西。 迷密过,……在者至拔西。 悉万斤国,……在迷密西。 [破]洛那国,故之大宛国也,……在疏勒西北。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得知:破洛那与悉万斤的大体方位是北与南或者东北与西南的关系。同传又说: 忸密国,……在悉万斤西。 色知显国,……在悉万斤西北。 伽色尼国,……在悉万斤南。 伽不单国,……在悉万斤西北。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悉万斤的西面有忸密国;悉万斤的西北有色知显国、伽不单国;悉万斤的南面有伽色尼国。如果这个粟特国如白鸟博士所说的那样是《新唐书》中的何国的话,那么它应当是在康国(即北魏时代的悉万斤国)西边的邻国(5)。根据《魏书·本纪》中的记载,粟特国自太延三年(437年)起,到太和三年(479年)十二月为止向北魏朝进行了9次朝贡。而悉万斤这个名字是在延兴三年(473年)十月作为朝贡国在本纪中首次出现,到太和四年(480年)为止向北魏朝进行了4次朝贡。其地理位置如前面史料中所揭示的那样为北魏人十分熟悉。在隋、唐时代,索格底亚那地区分布着以康国为中心的诸国,将《魏书·本纪》经常出现的【粟特国】与其连在一起并不是不妥当的。我认为《魏书·本纪》中经常出现的粟特国与悉万斤是同一国。《魏书·高祖纪》上说: (太和三年)十有二月,粟特、州逸、河袭、叠伏罗、员阔、悉万斤诸国各遣使朝贡。 尽管在这里将粟特与悉万斤作为二国,可能由于索格底亚那地区发生变故,粟特国分为几国,其中的一国仍然被北魏人称为粟特国。再后来,《魏书·本纪》中的粟特名称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悉万斤名称的经常出现,这可以解释为分裂出去的几国(包括仍然被北魏人称为的粟特国)又重新并入了悉万斤国。退一步讲,即使这二者不是同一国,如上揭史料的那样,北魏人对到480年为止只向其朝廷进行了4次朝贡的悉万斤的地理位置是那样地十分清楚,怎么会对到479年为止向其朝廷进行了9次朝贡、而且是在悉万斤西面邻国的地理位置不清楚呢?显然,认为北魏人因为不知道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粟特国的地理位置,而是因为粟特国的一名温那沙的读音与奄蔡的读音相近才导致将这两国误解为同一国的想法也是行不通的。至于白鸟博士的学说3.也是难以被认可的。在北魏朝以前,根本不会存在当时的中国人会把别的种族误解为匈奴或将匈奴误解为别的种族的事(6)。再者,如果根据白鸟博士的学说5.,粟特国在以悉万斤的名义向北魏朝朝贡时,肯定要向北魏朝说明为什么要以悉万斤的名义朝贡的理由;而北魏朝听了他们的理由之后,绝不会将粟特与奄蔡连在一起。至于白鸟博士的学说4.,榎一雄博士在《魏书粟特国与匈奴Huns同族》(7)一文中已经作了批判,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鸟博士的学说不是没有问题的。 肖之兴先生学说的问题点在于:他认为这个记载中的商人是来自索格底亚那地区的。但是他没有对此加以论证。不错,在古代,索格底亚那地区的商人确实是十分有名,但是,根据北魏杨衒之在《洛阳伽蓝纪》中的记载,当时来中原地区经商的不只是索格底亚那地区的商人,还有别的地区的商人。因为这一论点有问题,即使再列举大量古代文献记载,也不能使自己学说变得有力。再者,肖先生认为粟特国的记载是由二国的材料混同在一起写成一国记载的,即自“古之奄蔡”起,到“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为止是阿兰(即奄蔡)的材料;而其他的是索格底亚那的材料(8)。其实,像这样的学说早在几十年以前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博士在《匈奴、Huns同族论》(9)一文中就提出了。但是,是什么原因造成将二国材料混写成一国记载的,二人都没有回答。由此我就怀疑这个学说的正确性了。 二 那么,白鸟博士、肖先生及其他一些学者引用阚骃的《十三州志》中“奄蔡、粟特各有君长”的记载来批判《魏书·西域传》中“粟特国,……古之奄蔡,……在康居西北”的记载是正确的学说吗(10)?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引用《十三州志》中的“奄蔡、粟特各有君长”这一记载来批判《魏书·西域传》中的“粟特国,……古之奄蔡,……在康居西北”这一记载的事情。如《太平寰宇纪》卷一八六粟特国条说: 《十三州志》云:“奄蔡、粟特各有君长。”而魏收以为一国,谬也。 又如,清代学者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七上引用了《十三州志》中上述这一记载后说: 《后汉书》分粟戈、奄蔡为二,……《通典》以粟戈即粟特,而亦与奄蔡分为二国。 也许现在的绝大多数学者相信这个《魏书·西域传》中的粟特是中亚的索格底亚那的学说完全是由于《十三州志》中有这个记载的缘故吧。但是,我恰恰是完全相反,以为这个粟特国的记载是可信的完全是因为《十三州志》中有这个记载的缘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