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陈勇 参加讨论

    

更重要的是,东汉初期封爵主要以军功为依据。建武二年的一次分封,“封功臣皆为列侯”,事见上引《后汉书·光武帝纪》。此后,功臣们长期担任武职,仍在不断积累军功,并且凭借军功保留其爵邑。虽有个别功臣以过失遭贬,但就整体而言,功臣的社会地位无疑是高于文吏的。光武使文吏功臣分流、文官武官分途的变革,最终能够顺利推进,这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建武年间文官、武官分途,而武官地位一度高居文官之上,于当时朝仪中亦有所体现。上引《史记·叔孙通传》:高帝的岁首大朝,武官东向,文官西向。汉代尚右,东向为尊,说详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三“尚右”,及卷三五“进见东向”条。东汉朝会时百官如何排列,未见文献记载,然据《后汉书·邓禹传》云:“显宗即位,以禹光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按明帝特意用“进见东向”以示对邓禹的“尊宠”,说明按照惯例太傅进见时并非东向。进而对比西汉初年朝岁“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之旧仪,我怀疑光武时朝班次序乃是仿效前代:太傅为首的中央文官(太傅缺省时则以司徒为首),依旧“陈东方,西向”。也即是说,以功臣为主体的武官序列,朝会时处在比文官更为尊贵的位置。
    建武十二年(36年),东汉帝国实现了大一统,功臣与文吏在政权结构中的原有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动。两汉之际连绵不绝的大规模战争结束后,功臣们丧失了赖以发挥其关键作用的军事舞台。光武因势利导,“退功臣而进文吏”。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过改革将军制度,剥夺多数功臣的武官身分。一般说,建武前期功臣拜将军者,不论其是否真正参与军事活动,均可长期带职领兵,如《贾复传》所谓“拥众京师”。建武十三年贾复、邓禹及耿免去将军官后,陆续又有许多功臣被削除军职[20]。《续汉书·百官志》“将军”条称“事讫皆罢”,严格地讲,应是建武后期施行的一项新制。
    功臣罢官后,多以列侯奉朝请,或加位特进[21]。尽管他们社会地位仍然很高[22],但是参预国政的机会却是微乎其微了。《后汉书·贾复传》载建武后期事云:“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除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及胶东侯贾复外,其他众多功臣的议政权业已不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吴汉。如前所述,北人吴汉是建武朝头号功臣,他所担任的大司马一职又是当时最高武职。与耿诸将不同,吴汉在全国统一后并未被免官,直到建武二十年(44年)死于大司马任上。但据《艺文类聚》卷四七后汉杜笃《大司马吴汉诔》云:“勋业既崇,持盈守虚,功成即退,挹而损诸”。祝总斌先生谓其中“功成即退”一句确有所指,认为吴汉最晚在建武十八年(42年)已经隐退[23]。由此可见,即使像吴汉这样功勋卓著的人物,也不免要被排挤出东汉权力中枢。至于其他少数继续充任武职的功臣,更是无由介入国家军政大事了。如《北堂书钞》卷五四注引《汉官仪》曰:“执金吾……中兴以来,但专徼循,不预国政。”武官专掌兵事而“不预国政”,其政治地位的下降是显见的。
    综合上述,建武十三年以后,光武“退功臣而进文吏”,主要表现为退武官而进文官。到建武末大司马更名太尉,并改由文吏担任[24],光武已将建国时以功臣为核心的武官体制,改造为以文吏为核心的文官体制。以此为标志,东汉实现了武功到文治的历史转折。而光武所确立的一套官制,又为他的后继者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
    这里附带要说明:东汉“事归台阁”,亦由光武开其先河[25]。据《后汉书》伏湛、侯霸、冯勤等传记载,建武一朝得到光武重用的文吏,多有“干任内职”的经历。如伏湛诸人或任尚书,或为令仆,最终皆登宰相之位。东汉早期尚书制度发展的主要背景,在于光武“退功臣而进文吏”,其实质则是专制皇权的逐步强化。
    新莽、东汉易代纷争,主要战场在洛阳、长安一带。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铜马,收渔人利而得天下。光武统治集团主要是河北用兵时形成的,功臣们建国后仍随光武四出征伐,他们普遍维持与光武的传统亲密关系,光武也易于掌握他们。唯其如此,光武在建武年间得以从容协调其内部关系,而无须采用强力手段处理权力分配的矛盾。光武与功臣间的剧烈冲突,并不多见。但是,功臣地位的强大,权力的膨胀,终归有碍于皇权的扩展,光武又不能无视此点,于是就出现后世史家所概括的“退功臣而进文吏”。这不止是光武的用人策略,而且是他重建皇权政治格局的必要措施。
    本文的论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光武建国之初,北方功臣的势力鼎盛一时,因此光武往往要扶持南方功臣,以造成对北方功臣的制衡。
    2.陇右平定,一批新的功臣涌入中央,光武笼络、提拔新人,意在削弱旧臣(包括南方功臣和北方功臣)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优势地位。
    3.建武时期文官与武官分途,实际上又是文吏与功臣分流。光武建立两套并行的官僚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功臣主宰政权、左右政局的形势。
    4.在文武分途的前提下,光武进而改革将军制度,以配合人事调整。功臣在全国统一后陆续脱离武官序列,又丧失了领兵权。
    光武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功臣权重的隐患,这是他比历代帝王高明之处。建武功臣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光荣退出政治舞台。杜笃谓“功成即退,挹而损诸”,又可以说是功臣们共同的归宿。
    --------------------------------------------------------------------------------
    [1]《读通鉴论》卷六“光武”条语。
    [2]九卿如太常邳彤(后改少府)、廷尉岑彭,以及执金吾贾复,也都是功臣。
    [3]《后汉书》卷二六《冯勤传》。
    [4]见《后汉书》邓禹、贾复、岑彭、冯异、朱祜、祭遵、  期、臧宫、马武、刘隆、马成、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等人本传。
    [5]王梁、盖延,渔阳要阳人;寇恂,上谷昌平人;邳彤,信都人;刘植,巨鹿昌城人;耿纯,巨鹿宋子人。
    [6]《后汉书》卷二二《景丹传》注。
    [7]《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序“太尉”条;《续汉书·百官志》“司徒”条。
    [8]李贤注“《广雅》曰:‘剽,削也。’谓削除甲兵。”
    [9]钱大昕、周寿昌皆谓内黄公主系诸王女。
    [10]《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
    [11]《后汉书·马援传》。
    [12]见《后汉书·马援传》。
    [13]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语。
    [14]袁宏《后汉纪》卷四谓彭宠因与朱浮冲突,而“与吴汉、王梁、盖延书,自陈无罪”。功臣间书信往返,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15]碑今已毁,北京图书馆藏原拓本。
    [16]《后汉书》卷一○《马皇后纪》云:“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
    [17]说详高文《汉碑集释》“贾武仲妻马姜墓记”注释第十三条。
    [18]据万斯同《东汉九卿年表》统计,有桓荣、伏黯、张湛、杜林、刘昆、席广、张纯、洼丹、高诩、冯勤、丁恭、宣秉、鲍永、欧阳歙、郭、侯霸、申屠刚。
    [19]见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自建武十三年至十五年先后辞去或免除将军官者有马武、陈俊、臧宫、朱祜、杜茂。
    [21]功臣以列侯奉朝请者,先后有耿况、任光、刘隆、邓禹、贾复、耿弇、马武、陈俊、朱祜、臧宫,其中邓禹、贾复加特进。
    [22]《续汉书·百官志五》:“旧列侯奉朝请在长安者,位次三公。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可以为证。
    [23]见《马援的悲剧与汉光武》,《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24]建武二十七年(51年)五月,太仆赵熹为太尉。
    [25]《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引《昌言》,谓光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经祝总斌先生考证,“备员”一说实有明显夸张,详见《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五章《东汉的尚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