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在美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对华“贸易热”。要知道,当时这种远洋贸易绝不是什么轻松的旅行。美国参加远东贸易的帆船一般不超过300吨,有的甚至不到100吨,没有详细的海图,航海工具也很简单,航行途中要冒极大风险。往返一次常常要一年多时间。但是,远东贸易的优厚利润吸引了大西洋岸富于冒险精神的小伙子。在这一时期,美国沿海城市的商人对于伦敦大街、里斯本的码头和广州商行的景色,比对于美国西部的森林和清除树桩的工作还更为熟悉。美国参加早期中美贸易的商船,很多是过去搞走私贸易和有过海盗生涯的私掠船。但在早期对华贸易中基本上是按正常国际贸易交往进行的,因此,不能把美国对华贸易说成是“海盗式的掠夺”。至于说美国商业资产阶级同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一样,惟利是图,资本的来到美国也沾满血污,这在美国历史学家自己写的著作中也是不加以粉饰的。但不论美国的商业资产阶级怎样贪婪牟利,敲诈勒索,都不能抹煞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正常国际贸易的作用和意义。 美国是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西方国家中到得很晚的一个国家,但它的对华贸易却发展得很快。从1791年到1841年50年中,美国对华贸易额增长达6倍之多。[5]由于美国船小速度快,特别是飞剪快船这种改进的帆船参加竞争之后,经营效率提高,船员们又富于冒险精神,因而后来居上,很快就越过法、荷、丹、葡等国,居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第二位,仅次于英国。在早期贸易交往中,美国商人基本上能遵守中国的限令,声誉比英国商人好。中美商人间的关系也较友好。有一艘美国飞剪快船,以当时广州著名的中国行商伍浩官的名字命名为“浩官”号,由此可见一斑。 1821年发生美船“急 仑”(emily)号一水手扔罐砸死一中国船妇的人命案,在中国当局的强硬要求下,美船被迫交出该水手,后被中国法律审判并处死。中国当局对此案的处理完全行使了自己的主权。而随即发生的英国水手在混斗中杀死中国人一案,英国当局却拒不交出凶手。这多少也反映了当时美英两国态度和处境之不同。 通过早期对华贸易,美国商人赚取了大量利润。这对摆脱大西洋贸易面临的窘困处境,促进东部一些商业城市的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这一贸易往来也是有利的。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同美国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的有利地位。美国是中国的茶叶和棉布等商品的市场。在1805年至1815年10年间,美国输往中国的金银价值2270万多美元,货物仅值1000万美元。这就是说,金银两倍于货物的进口。[6]不仅中美贸易的情况如此,当时中国同欧洲国家的贸易也是中国连年出超。据估计,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尤其是到1830年左右,至少有5亿元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7]同西方的贸易也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茶、生丝和丝绸等的发展。这说明,在正常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是互利的。如果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不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限制中外贸易往来和竭力隔绝同西方国家的正常交往,而是适应世界历史的潮流而改弦更张--哪怕是处于被迫的形势下改弦更张,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必然会是另一种样子。 早期中美贸易往来在两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都很小,但这六十年的历史变化却富有意义。它既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腐朽的封建中国急剧衰落的一个侧面。在这一时期中,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赚取的大量利润转化为资本,在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地积累起了一系列商业资本家的财富。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纺织技术的革新,中国的手工业制作的棉布在国际市场日益受到排挤,本来棉布由中国输往美国,现在反而变成由美国输往中国,从内部瓦解中国的农村手工业。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今天英国发明的新机器,一年以后就会夺去中国成百万工人的饭碗。”[8]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看不见这一切新事物和新变化,仍然自我封闭,竭力限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对外贸易商人不仅在政治上受人歧视,他们赚取的利润可能很大部分都未能转化为资本,而是被封建王朝及其庞大的官僚压榨机器所吞食掉。这样,在同一时期,美国从经济附属地位走向独立富强,而中国却从独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两相对比,岂不发人深省! 批判地、全面地探索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美国(欧洲国家也是一样)同中国的贸易,由于鸦片贸易的兴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出超一变而为入超,而且根本改变了这一国际贸易的性质。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外关系史以帝国主义侵华作为中心内容,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美国商人是鸦片贸易的参加者;鸦片战争以后美国是英国侵华政策的追随者和小伙伴;19世纪末美国占有菲律宾并控制古巴,这是美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在亚洲和中国的地位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地区不再从属英国,而是提出适应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独立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对远东和中国的国际政治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有些问题上甚至起了支配作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要研究这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史却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因为这段历史时期不仅是美国本身经历极大变化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本身经历极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来说,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向亚非拉深入渗透的时期,中美关系是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矛盾交织变化中发展的,因此必须具体地分析各种复杂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才能对这段时期的中美关系作出全面的正确估价。 过去我们研究中外关系史,一般都是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世界,而很少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这样往往容易使我们的视野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难免不自觉地受到闭关自守的因袭观点的影响。我们主张,不但应从中国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观察世界的任何局部地区的斗争时,总是从世界的全局进行观察的,他们在观察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发生的变化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注意。 谈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而不是中国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而不是中国侵略西方国家。正义是在中国一边。因此,在研究中外关系史时,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揭露和批判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方面,这是中国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反帝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也必须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同中国接触发生的关系毕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侵略和被侵略是这个关系的一个方面,一个主要的、支配的方面,但除此以外,也还有别的其他方面。因此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同中国的冲突,除了殖民主义侵略与中国人民反侵略这对矛盾之外,还包含有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与中国封建的主要是儒家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些矛盾的交互作用中行进的。 中国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接触始于16世纪,当欧洲殖民者东来之时,当时的中国不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航海技术、政治组织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超过西方,因而当时是欧洲人赞羡东方。在此后两个世纪中,西欧资本主义才突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取得长足的进步。在这个时期中,中国仍凭借自己的强大的封建主义内部结构有效地抵抗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蚀,妄自尊大,并隔绝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之外。只有鸦片战争才用炮舰加廉价的商品摧垮了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长城,使独立自主的中国变成许多帝国主义角逐的半殖民地。但是,中国之所以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不仅仅是由于几次帝国主义战争和一些不平等条约,同时也在于清政府在闭关政策破产之后仍继续因循守旧和盲目排外,以致一误再误,既不能阻挡帝国主义的侵略,又堵塞了学习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经验而迎头赶上的机会。这才使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突然间迅速增大。众所周知,日本与西方接触与中国差不多同时。日本宣布锁国(对外贸易仅限于中国人和荷兰人)是在17世纪30年代末,即差不多比中国还早一个世纪。而日本被迫取消锁国政策与西方国家通商是在中国之后。1853年,美国的炮舰轰开了日本的大门。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却成为促使日本变革维新的契机。13年之后,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仅仅30年光景,一个连3000万人口也养不活的贫弱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日本国,就一跃而为东亚的强国,成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在亚洲的劲敌。中日两国是具有相似历史背景的东方国家,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大致相似的冲击,但两国对待西方冲击的态度和对策却大不相同,其结果也就迥然不同。这一对比说明了资本主义侵略下各国发生的变化是通过各国内部自己的规律性而进行的。这样说,决不是要洗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而是意在指出在揭露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的同时,必须结合研究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传统势力如何应付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才能更好地揭示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深刻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