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比尔德赞成罗斯福的大部分 内政政策,但从孤立主义观点出发,从30年代后期起,表示不赞成罗斯福的对外政策,直到去世时(1948年)还出版《罗斯福总统和大战的发生,1941年》一书,指责罗斯福为太平洋战争的预谋者。 [81]查尔斯·比尔德:《国家利益观》(charles beard, the idea of national interest),纽约,1943年,第582页。 [82]比尔德关于计划经济的设想,早在1931年7月《论坛》杂志上就有所论述。他主张实行一个“五年计划”。这显然是受到苏联的影响。他主张在大企业的基础上,政府直接指导经济(见威廉斯:《变动世界中的美国人》,第235-236页)。 [83]查尔斯·比尔德《开放国内门户》(charles beard, the open door at home),纽约,1934年,第47、53页。 [84]威廉·阿普曼·威廉斯:“边疆命题和美国外交政策”(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the frontier thesi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载于《太平洋历史评论》,第24卷,第4期,第390页。 [85]见威廉斯:《美国面向一个革命的世界》,第9页。加布里埃尔·科尔科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美国从开始就是一个对它自己缺乏了解的国家”(见加布里埃尔·科尔科《近代美国历史的主流》[gabriel koko, main currents in modern american history],纽约,1976年,第7页)。 [86]威廉斯:《变动世界中的美国人》,第36页。 [87]威廉斯:《美国历史的轮廓》,第488页。 [88]威廉斯:《变动世界的美国人》,第228页。 [89]威廉斯:《变动世界的美国人》,第228页。 [90]厄格:“新左派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编纂学中的一些新趋势”,见阿布拉姆斯和菜文编:《20世纪美国的形成》,第717-718页。 [91]克里斯托弗·拉希:《美国左派的痛苦》(christopher lasch, the agony of the amercan left),伦敦,1970年,第180页。 [92]1978年3月6日《时代》周刊,第3卷第2期,第63页。 [93] 詹姆斯:温斯坦:《意义不清的遗产:美国政治中的左派》(james weinstein, ambiguous legacy: the left in american politics),纽约,1975年,第170页。 [94]罗伯特·马多克斯在《新左派和冷战的起源》(robert j maddox,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新泽西,1973年)一书中(第4页),把战后修正派史学家分为“温和的修正派”与“强硬的修正派”,前者把冷战的发生归由个人如杜鲁门负责,后者则从美国制度去寻求冷战发生的原因。 [95]见斯托顿·林德:“评《美国历史的轮廓》”(staughton lynda,“book review”,william apple man williams, the contours of american history),载《科学与社会》(science and society),第27卷第2期(1963年春季),第231页。 [96]曼德克斯:《新左派和冷战的起源》,第14页。 [97]威廉斯:《变动世界中的美国人》,第471页。 [98]威廉斯:《美国外交的悲剧》,第13-14页。 [99]厄格:“新左派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编纂学中的一些新趋势”,见艾布拉姆斯和莱文编:《20世纪美国的形成》,第722页。 [100]多德:《被扭曲的梦想》,第50页。 [101]威廉斯:《美国、古巴和卡斯特罗--论革命的动力和帝国的解体》,第172页。 [102]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分册,第415页。 [103]厄格:“新左派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编纂学中的一些新趋势”,见艾布拉姆斯和莱文编:《20世纪美国的形成》,第719页。 [104] 厄格:“新左派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编纂学中的一些新趋势”,见艾布拉姆斯和莱文编:《20世纪美国的形成》,第731页。 [105]在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第71届年会上(1978年12月)克里斯托弗·拉希和小n.g.莱文批评威廉斯在内政中忽视工人和农民的斗争,见《美国历史杂志》,第65卷第3期(1978年12月),第876页。 [106] 威廉斯曾说,约翰?海所谓的一个“小而辉煌的战争”也许会成为一个“可怖的巨大的冲突”。见威廉斯:《美国、古巴和卡斯特罗--论革命的动力和帝国的解体》,第178页。 [107]威什:《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历史著作的社会-思想史》,第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