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治辽宋金史杂谈(上)(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 王曾瑜 参加讨论

    

学者的本色,当然不能对任何权势低三下四。晚年的陈寅恪先生最可贵、最值得令人钦敬和学习之处,正在于此。当然也有他的特殊条件,名声太大,且不说无名小辈,即使是名声比他稍低者,欲效法他的作为,也早就死于非命了。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和事实,如果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身与心为势与利所役,必然是泯没于芸芸众生,还能创建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禁区,媚骨必然扼制史才,科学本身要求从事研究者无私和无畏,其中也包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无论对于故人郭沫若先生,还是对于如今史界一些其实是蝇营狗苟,而又沾沾自喜的“名流”,人品必定影响学问,媚骨必然扼制史才的规则都是适用的。
    我在辞去会长的那次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大会发言中说,希望宋史会能成为一个比较清白,弘扬以民主和科学为基本内涵的爱国正气的学术团体。我在电话中对乔幼梅先生说,看来,如果没有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一份责任感,没有为民主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治史能力,只怕难以成为上乘史家。乔大姐的回答是“不可能”。王春瑜先生一次电话中说,有人评价清军入关,其实是兜售抗战时标准的汉奸理论,他认为史学家没有点正义感,是搞不好历史的。以上这些话是否是抓住了中华史学发展,特别是後继人才培养的关键,仅供史学界的广大同行思考、讨论和批评。
    三、、提高写作能力:史学作品的语言应与文学作品有区别。文学作品,特别如小说戏剧之类,使用民间口语,甚至秽言詈语,有夸张的语言美,有朦胧的语言美;而史学作品的语言,似宜提倡半文半白,首先是准确,其次才是简炼和生动,不宜使用夸张、朦胧等语言。古典汉文的优点,正适合撰写史学作品的需要,故欲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可以学习古汉文。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最高明的散文大师,其成就堪称前无古人,今无来者,而将中国散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范文澜先生是位笃实可敬的学者,他特有的文风在《中国通史简编》的某些章节,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应与他深厚的古典汉文修养有关。翦伯赞先生治史之深度,似有可议之处,然而其遣字造句的功力,在中国大陆史界堪称冠绝一时。据说他很爱读古代骈体文。骈体文确有束缚思想的弱点,但其对仗工整、掷地铿镪的词句,同古典诗词、对联一样,也反映了汉语的优点,为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故到翦先生手中,便化腐朽为神奇。青年治史者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散文和范、翦两先生的作品中,学习史学语言。
    我也读到某些史学作品,语言晦涩朦胧,难解其意,只怕算不上是高明的史学文字。据说,目前追求文字的晦涩朦胧,逐渐成为史学作品的一种时髦。追求时髦,不应成为一种原则,时髦可追可不追,人云可亦云可不亦云。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风靡一时者未必都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和筛选,形影相吊者未必都不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和筛选。依我之见,语言晦涩朦胧,似有点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似反映了作者思想和逻辑的混乱。如今是个强调创新的时代,人们喜欢竞创新词。新词当然需要创造,但应是反映旧词无法反映的新含义。如果仅是新瓶装旧酒,其实大可不必,有时旧词反而比新词好。例如既有“转折点”,又何需另创所谓“拐点”,既不高雅,含义也不如前者确切。顺便说一句,学问当然需要创新,但有时旧说反而比新说好,经得起推敲,这应是常识性的问题。不应将严肃的治史,变成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字游戏。
    四、史料的局限性和重要性:如今已无古代所谓正史、野史之类概念。一切古代的文献记录等,都可统称史料。过去有的学者称史料即史学,是有其片面性。十年浩劫前,对所谓史料唯物论、史料挂帅的批判,流行一时,在政治压力下,以接触史料为讳,这当然是更为荒唐的。
    史学具有实证性,没有史料的实证,就不成其为史学。所谓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几分史料说几分话,不能说完全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有时一分史料可以说几分话,有时几分史料只能说一分话。有一个判断和分清史实的支流与主流,表象与本质的问题。有时,几分史料所反映的可能反而是史实的支流和表象,而一分史料所反映的可能反而是史实的主流和本质。几分话或一分话不是随意乱说,而是更接近于客观和公正。
    广义说来,史料不能仅限于文献记录。近代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的观念,重视考古资料,并以此与文献记录互证。最近出版的许怀林先生《江西通史》的《北宋卷》和《南宋卷》不仅重视上述两者,还注重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应是又一重要的实证途径。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科学昌明的网络时代,许多学科确是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信息。但就研究历史而论,还是用得着上引古话,考察各地名胜古迹、考古遗址、古战场等,或可发现只看文献和图片容易忽略的问题,甚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我个人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军区的苏志达同志,亲自赴西北,对宋夏好水川之战的战场作实地调查,发现《中国历史地图集》的错误以及古代历史记载的某些不当之处,作了考证,来向我“请教”。我当即说,他才是真正的权威,是我的老师。通过此事,使我懂得,即使是研究古代战争,光凭史料记载是不够的。《江西通史》的《北宋卷》和《南宋卷》的某些精彩论述,若无熟悉江西的地理环境和实地调查的功力,肯定是写不出来的。
    但是即使做到以上三条,任何时代留下的史料,一般说来,总是残缺不全的,不可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一切方面和问题。在大多数场合,史料对深入研究往往是不够用的,古代的史料更是如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早已指出:“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4]
    史料所以总是残缺不全,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当政者出于狭隘私利,往往在文字记录中以假乱真,隐恶扬善,篡改、歪曲或捏造史实。即使并无歪曲史实之心,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全面,就只记载了某个或某些侧面。有些问题当时人认为太一般、太平常,不予记录。且不说是中国古代,就是近、现代提供的不少统计数字不确,如此等等。
    一般说来,现代史料的生产期约为五、六十年,错过了时间,史料不可能再生。我写了一个大学时代的回忆,其中所记录的,都是当时最普通、最平常的事,至少我们同级一百人大致都曾经历。但差别在于我写了,其他同学未写。我的回忆录最初还有一个小错,顾文璧先生的大学毕业时间为1956年,我写成1955 年,这是由他更正的。这份回忆录被编入《那时我们正年轻》一书,却将对前校长陆平的长段揭露文字全删。记得有位北京大学的年轻校友说,本来还以为陆平是个好人,看了我的文章,方知他是什么样的人。可知当代人写信史,又是多么不易。不料《新京报》编一部从1949年迄今年的北京《大城记》,又将我的回忆录加以摘录和节略,作为1960年的三篇之一,题名《在十三陵农村“教学改革”》,登于该报2009年5月27日。我所写的,只限于京郊黑山寨村和我们一群大学生,在当年的挨冻受饿,只是京郊的一鳞半爪,当然更远不是全国最严重、最悲惨的情况。但在1960年全年的《北京日报》中肯定不会有片言只字的反映。由此可见,一个时代无数量史实最终形成史料,即使以九牛之一毛,也是完全不足以形容的。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惨重的十年浩劫,过去已三十馀年。若要研究文革史,某些基本的统计和重要史实却是空白,而无以弥补。人命关天,人的生命最可宝贵,然而完全由瞎指挥造成的大饥荒和文革,到底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却成了永远的历史秘密。大饥荒最初的估计是死了一千万人,目今一般认为是三千万到四千万人之间。关于文革,最初我听到一种估计,是无辜死亡五百万人,不少人认为不止此数,目今的研究是约二千万人。但上述估计毕竟只是很不得已的事,而不估计却更是大错。希特勒屠害六百万犹太人,如今成了全人类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难道中国人的生命竟如此不值钱,难道应当像个别全无心肝的“学者”所谓事情已过去了,还提它干吗?难道中国人,以至全人类就应当永远忘却好几千万人的死尸的沉重?从1967年始,绵延数年的武斗,又有多少惊人的物质损失,也同样无统计数传世。
    传世史料无可弥补的缺陷,并不能降低,反而提高了利用史料的重要性。唯其残缺不全,就更需要史家们充分利用有限的史料,尽可能扩大扫描的广度,增加透视的深度。唯其真伪淆乱,就更需要史家们施展祛伪求真的考证本领。
    有一个比喻,经济学家研究现实经济犹如造房子,而史家治史犹如搭积木。经济学家可以预先设计一所房子,需要的建筑材料,即资料,可通过对现实的调查而搜取,往往不受限制。史家的有限史料就是积木,只能根据积木的多少搭盖,无法另增积木。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研究明清经济的专家,为一个宋史研究生的亲戚出了个题目--宋代太湖流域小农经济,并说,历史所是研究制度的,我们是研究规律的。我得知後,评论说,可以打保票,这篇论文写不出,因为没有多少史料。看来他对宋史史料的底细不清。那位研究生当然还是听亲戚的话。有一次,她同指导教师谈话,我旁听。她说,有人将江阴的小农经济也划入太湖流域,她认为不能,因为江阴的小农经济与太湖流域不一样。我不能说话,但心里想,无论说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又有什么史料根据?依她这种水准,全未入门,如何能写出论文?最後还是给我不幸而言中,研究生本人也十分苦恼。
    历史论著决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选题事实上必须预先衡量史料的多少,或可多写,成为专著,或只能少写,成为论文,或者就连论文也无法写。从非专业者看来,宋代太湖流域小农经济确是个好题目,但从内行看来,就是写不得。
    

注重史料的原始性,是使用史料的一条重要原则,这留待後面详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