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知识》 罗新 参加讨论

    

【附】网络讨论
    民歌:
    有个地图就好了。最好有当时的古地图和现在的对比着看才有意思。(2002/03/09 00:28am)
    旅客:
    游记很好看。
    但碑的下落如能有进一步的交代就更好了。
    既已跋山涉水到如此地步,何不再访问一下文管部门、翻翻县志?或已调查过了?
    无论是什么结果,落实了才能让人心安 (2002/03/10 10:22am)
    老冷:
    “当时的古地图”现在还未见有出土者。当然,我明白民歌的本意是指应配地图加以说明,这个回头再搞,比较费力。
    旅客兄:地志等调查做过了,毫无线索。此碑即使仍然存在,也应当在南管头的某个面粉加工厂里,可能早就被当作石料做成大磨了。我们得知这个线索时,时间已经较晚,不能返回管头,因为前面还有很危险的山路等待着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画猫村口,我们请教该村第一老人(87岁的老妇人),她说,这一带过去只有南画猫那边有过一个大碑,碑附近还有琉璃砖瓦之类,她强调立碑之地有两座大坟,本地习称“王子坟”。
    看来,碑上有亭,而碑座立于高垄上。郦道元说过这一带有三碑,其中两碑较近,其中一碑即“御射碑”,另一碑不知来历。可能另一碑早就倒伏被毁,所以只留下立碑之高垄,后人认为是大坟丘,故称王子坟。(2002/03/10 04:36pm)
    长乐老:
    如此豐碑大碣,國朝以來歷次文物普查當不會漏過,可知此碑已無存。魏碑上有亭,亦不合常理,老嫗之言不可信。然而老冷諸君結合史實實地考察之舉動,頗有亭林先生遺風,令人讚嘆。近來則陝西史筱蘇先生考察黃土高原,甚有所獲。史先生往矣,老冷諸君有以繼之乎?(2002/03/10 08:17pm)
    老冷:
    承荣新江先生指引,读傅振伦《隐而复显的一千五百年前的魏碑》,介绍了此碑拓片的来由。据傅先生说,1935年徐森玉先生亲游易水(案当作易州或易县),“竟在狼牙山逋猫儿岩上得之。遂招工募拓二十份,分赠友好……1936年,藏园老人傅沅叔(名增湘)、鹿岩精舍主人周养庵(肇祥)重游易水,始招拓工冀国瑞再拓之,……此碑遂传播艺林”。据此说,徐森玉为此碑重现的第一功臣,时间也远晚于施蛰存等人所说的“民国初”。
    傅先生没有亲历其地,但他转述徐森玉之语,谓立碑之地在“俗名‘画猫儿山’,昔属猫儿岩乡,今为管头乡管头村”,这应当是很重要的证据,说明我们所认定的南画猫村,的确就是七十八年前徐森玉先生发现此碑之地。
    我接下来要写西巡记的另外三部分:五回岭、涞源县、飞狐道。最近瞎忙,没有时间,明天再说。(2002/03/11 06:38pm)
    老冷:
    从历史上的交通实例中,除了北朝以外,还可以找到一个和太武帝东巡路线基本一致的例子,这就是唐代武则天时期突厥默啜可汗。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八月二十六日(癸丑)至九月二十六日(癸未),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默啜由塞外进入河北,攻克定州和赵州,大肆掳略之后,全师而退。默啜进兵及退兵的路线,据《旧唐书·突厥传》:“出自恒岳道,寇蔚州,陷飞狐县。俄进寇定州……寻又逼围赵州……尽抄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从五回道而去。”此前,默啜曾经向妫、檀等州进行过试探性的攻击,大概觉得唐军守卫尚严,就放弃了东进的计划,改而由唐军戍守松散的桑干河以南的恒山下手,直接攻克蔚州(今山西灵丘),经灵丘道,出太行山,攻克飞狐县(今涞源县),再由五回道东出,沿徐水河谷进入今保定地区,先后攻克定州和赵州。当狄仁杰率唐朝十万大军前来决战时,默啜携带着战利品,扬长而去,由五回道返回飞狐县,再经灵丘道退回塞北。很显然,他来去都是走五回道、灵丘。这正是太武帝东巡往返的路线。
    《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元年:“(八月)癸丑,默啜寇飞狐,乙卯,陷定州。”《通鉴》没有载明默啜攻陷蔚州的日期。《新唐书》卷四则天本纪说:“癸丑,突厥寇蔚州。”这样把寇蔚州和寇飞狐放在同一天了。虽说突厥的精骑从蔚州能够一天急行军走完灵丘道进入涞源盆地,可是,同一天里完成急行军并展开两场攻坚战,毕竟有点勉强,可能《新唐书》搞混了。攻陷定州的时间,《旧唐书》卷六则天本纪:“己丑,默啜攻陷定州。”这又和《通鉴》不同,可是八月戊子朔,己丑是初二,九月无己丑,所以不可从,当从《通鉴》。照《通鉴》的说法,26日攻占涞源(飞狐),28日(乙卯)就攻陷定州,竟然只隔了两天。这两天的时间,至少有一天多的时间要消耗在路上。从突厥的行军日期看,机动性决定了他们的“闪电战”特征。这样的军事特色,当然追求最短里程和最短时间,而五回道恰恰是从涞源盆地进入定州平原最便捷最直接的道路。突厥人选取这条道路完成他们对河北平原的突袭,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
    据《通鉴》,默啜大军于九月十一日(戊辰)攻围赵州。从定州到赵州,对于突厥骑兵来说,不过是两个时辰的路,可是实际上攻围两地相隔了十三天。这和此前长途行军之后的闪电攻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出太行山之后的突厥大军,在军事行动中,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突然性,而突然性才是游牧军队获取胜利的主要法宝。从定州到赵州,距离虽近,突厥人却不得不放慢节奏,因为唐军已经有了准备,突厥军队必须小心。这是过去研究游牧民族军事特征的人往往没有注意到的:在中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远远不如他们在高原大山中那样能够发挥优势。
    突厥人在攻克赵州之后,谨慎地继续南行,似乎想拿下相州(安阳),这是典型的游牧军队投机战术的体现。当唐朝派出狄仁杰统帅大军前来抗击时,突厥立刻后撤,仍然选择了最直接却也最艰险的五回道撤向太行山。史籍中除了《旧唐书》以外,都强调默啜杀掉了从赵州和定州抓到的八九万男女(也有说一万的),然后走五回道而去。想到翻越五回岭时的艰难,数万平民俘虏当然不利于突厥人的快速行军,所以坑杀定赵两州士女的残酷行为,也许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正因为这样,狄仁杰才“追之不及”。
    上学期有个朋友在往复询问飞狐道的问题,我当时有一个很笼统而且相当错误的回答。王小甫教授私下曾经指出我的问题,并且讲了默啜的例子。我深感惭愧,可以说,这次前往易县和涞源作实地调查,主要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现在我对此问题自信理解得比较清楚了,也明白了以往学者对飞狐道、五回道、灵丘道等道路的提法笼统含混的原因所在。谨作说明如上。 (2002/03/17 11:14pm)
    木兆轩主人:
    我藏有一部日本《唐土名胜图会》(文化二年刻本。文化二年为中国嘉庆七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山川、名胜的版画集。卷六在“广昌县”下有“飞狐道”条,注文曰:“在县北至怀仁县界之处。汉郦食其告高帝堵塞飞狐口,即指此处。”(原文为日文)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汉三年秋,项羽击汉,拔荥阳,汉兵遁保巩、洛。楚人闻淮阴侯破赵,彭越数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淮阴方东击齐,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磤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磤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郄,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注),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闲将二十万之觽,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注:集解如淳曰:“上党壶关也。”骃案:蜚狐在代郡西南。正义案: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有秦汉故郡城。西南有山,俗号为飞狐口也。
    《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注),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
    李注:飞狐道在今蔚州飞狐县,北通妫州怀戎县,即古之飞狐口也。
    不知《唐土名胜图会》的这则材料是否有用。 (2002/03/18 04:02am)
    老冷:
    史籍中飞狐道的资料,似乎最早就是见于木兄所举《史记》郦生之言。如淳注蜚狐为壶关,后人皆不以为然。从字面上理解,如淳注当然不对。可是细味郦生之言,似乎如淳注又未必误。案郦生所言可以作如下句读:“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郦生所劝者,在使刘邦进兵取荥阳,一旦取荥阳,则北有敖仓之粟,西有成皋之险,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这是在黄河以南。而在黄河以北,需要保卫河内、上党,防止楚军进入上党西入河东,进而威胁关中。这显然是与楚对峙的关键。因此,“杜太行之道”,应当指戍守轵关;“距蜚狐之口”,理应指戍守壶关;“守白马之津”,指维护黄河渡口,沟通南北,使荥阳军队与河北军队联成一气,互为照应。以郦生之精明,他关心的显然是一个狭小范围内的战略利益,而不是迂阔地去关心北方的代国与中山之间的联络问题。如淳的注,没有在字面上纠缠,显然要更切合当时的军事形势。所以,我倾向于认为,“距蜚狐之口”可能有文字上的讹误。
    历史上飞狐道变得重要,应当在赵武灵王灭代之后。代国既灭,赵图中山,中山亦顿失强助,陷入包围。赵灭中山,飞狐道纵然不是主力所出,也必是扼守鲜虞北退之要害。其后匈奴内扰,汉军疲于奔命,所守皆天下形胜之地,飞狐道、雁门关皆重要关隘。总之,只有在雁北地区为敌军控制的情况下,飞狐道才具有战略价值,才会频繁地出现在军情文书中。楚汉战争时,扼守飞狐道,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