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辛德勇 参加讨论

    这样看来,仅仅是除道和直路这两个西汉时期的县级政区名称,并不能为复原直道的路线,提供多少有用的证据。
    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明确记述直道经行地点的文献,已经迟至唐代。这也是史念海在复复原直道的走向时,所得以利用的直接史料。唐代文献中的这种相关记载,只有两条。一条见于贞观年间编纂的《括地志》,一条见于元和年间撰著的《元和郡县志》。
    《括地志》原书旧已佚失,这条记述见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征引。张守节在疏释《史记·匈奴列传》所记秦始皇修筑直道一事时释云:
    《括地志》……云:“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自九原至云阳,千八百里。”[78]
    《元和郡县志》在宁州襄乐县下记曰: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五)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79]
    史念海研究上述记载后指出,唐襄乐县即今甘肃宁县襄乐镇。襄乐镇东侧的子午岭地段,距秦甘泉宫旧址,至少要有七、八十公里远,方向已稍向西北偏移。史念海复又指出,唐华池县即今甘肃华池县的东华池镇。这里离开秦甘泉宫旧址已经有一百四十公里上下,而且方向已是明显趋向西北,直道若果真已经延伸到这里,从地形上判断,似乎理应沿泾、洛二水的分水岭继续向西北延伸,不大可能再由此转向正北或是东北方向。这两条史料,应该是史念海复原直道走向最重要的依据[80]。
    单纯从文献学角度看,唐人在编纂《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等地理书,完全可能拥有东汉以来的文献作资料依据,这些文献,来源有早有晚,其可信性有大有小,唐朝的编纂者既然没有注明,现在已经无从一一辨识。假如没有其他与此相违异的史料,完全可以依据唐朝人的记载,来复原相关秦汉地理内容。
    另外,附带在这里举述一条明末清初的史料,作为佐证,来补充证实《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的记载。若干年前,曾见有明末清初人文应熊(字平人)伪撰之《古乐经》一书,书中有文氏自序云:“寒族名曰直道,隶三水之西原六里许。”[81]依此,明代三水县亦即今旬邑县西侧,当时仍存有直道这一地名(当然,以“直道”地名,作为这一文氏家族支派的名称,来源可能更早),说明秦直道很可能经过这里。这里比东线方案所定直道由甘泉北行转而东折的地点“石门关遗址”,要偏向西北约50里左右[82],表明在“石门关遗址”东转的直道复原方案,并不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
    不过后来有些人在研究直道问题时,提出战国秦汉间有些历史活动,涉及到直道,而这些活动反映出,上述文献所记载的直道走向,不尽可信。因此,依此复原的直道,是否合乎历史实际,就还需要通过相关历史活动的检验。
    四、战国秦汉间相关历史活动与直道的走向
    
研究者用以论述直道走向的历史活动,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前后共有许多次,但是,其中史籍明确记载是经行直道的事件,只有两次;其他事件与直道的关联,完全出于研究者的推测。尽管如此,提出这些问题,仍然具有一定学术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复原直道的路线,而且会加深对直道性质的认识。
    史籍中明确记载经行直道的两项事件,前面第一节在论述直道确实筑成并曾在秦汉两朝行用时,都曾经引述过,即秦始皇死后胡亥等经直道返回咸阳,以及汉武帝时司马迁由北边经此路进入都城。
    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等密不发丧,伪装始皇健在,循直道返回咸阳,是一项很耐人寻味的事件。嬴政病故之沙丘,位于今河北巨鹿、广宗一带,按照正常的情理,本应由此循太行山前大道,转经函谷关,返回咸阳(或者是西越太行山,取道蒲坂,西入关中);可是,胡亥等却舍近求远,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沿北边代郡、雁门、云中、九原诸郡,经过直道,回到都城。对此,前人一向没有合理的说明,最近程龙撰文,始阐释清楚胡亥等人的意图,是想借此稳定和控制秦朝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北方边防军,以扫清其篡位的障碍[83]。
    当时,统领秦朝北方边防军的主帅,是名将蒙恬,太子扶苏监军,其行辕俱驻于上郡。胡亥等在抵达九原之前,持伪造秦始皇玺书,遣使者至上郡,赐二人以死,结果扶苏自杀于上郡,蒙恬被拘捕并杀害于上郡郡治肤施邻近的属县阳周[84]。今王北辰等据此以为胡亥等所经直道,亦应经过上郡之阳周一带[85]。
    秦上郡治所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侧的无定河畔,阳周县在今陕西绥德西侧的大理河畔[86],这两个地点,都比史念海复原的直道路线,要偏东很多。不管直道是经过肤施,还是阳周,都与史念海所复原的直道路线,相差很远,二者显然不能兼容并存。
    虽然蒙恬驻扎上郡,但这里只是北方边防军的指挥中心,而不是兵力布防的重心。秦北方边防军,应当主要驻守在九原、云中等边郡上。程龙在研究中已经指出,胡亥、赵高等人在抵达代郡之前,已经得知他们逼迫扶苏自杀得逞;蒙恬也被按照他们的指令,囚禁在狱。这时,北方边防军的主帅,已经被胡亥等更换为蒙恬的裨将王离。所以,胡亥等只要假冒秦始皇的名义,巡行沿边诸郡,就可以起到威慑这支军队的作用,并不是非到上郡去走一遭不可。
    假若史念海复原的直道路线准确无误,那么,在已经实现预定的图谋之后,走这条可以尽量避开沿途郡县官员耳目的道路,尽快返回咸阳,应该更符合胡亥、赵高和李斯等人的愿望。当然,反过来看,胡亥等人所走的“直道”,也完全有可能就是这条道路。
    这样看来,胡亥、赵高等由九原经直道南下咸阳的具体路径,完全不清楚,它并不能为复原直道的路线,提供任何新的线索。
    西汉时司马迁经行直道一事,《史记》中的记载,叙述更为简单,如前列引文所见,原文只是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王北辰等人以为,司马迁此行,应是在元封元年陪侍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继以北巡;而汉武帝此番巡视北边,是“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87],依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桥山黄帝陵本在囚禁蒙恬的上郡阳周县[88],所以,王氏推断,直道一定是通过这一带来连接甘泉与九原[89]。
    今案元封元年汉武帝巡行北边,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年初十月间,“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馀里,威震匈奴”。就是在这次回师时,途中祠黄帝于桥山,并经此归于甘泉。第二次是在半年之后的这一年四月,在登封泰山之后,“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 [90]。
    司马迁陪侍汉武帝自直道归还,如果只是在第二次东封泰山之后,那么,关于汉武帝这次巡行由九原南返的路线,文献中也只有自九原归于甘泉的记载,并没有提到中途经停的任何地点。也就是说,司马迁虽然亲身走过了这条直道,但是,根据留存至今的文献记载,仍然只能知晓直道南北两端的端点甘泉和九原,他的这次经历,并没有能为确定直道的具体走向,留下更多的资料。
    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司马迁刚刚奉命出使西南归来。这次出使西南,乃是“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91],已至今云南中部,路途遥远,往返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估计司马迁在这一年年初就应当已经出发,不大可能另有时间在年初十月间随汉武帝巡历上郡诸地;而司马迁随侍汉武帝封禅泰山并随之巡行海上,则见于太史公本人自述[92],由此可以论定,司马迁随侍汉武帝“适北边,自直道归”,只能是在这次从泰山返回咸阳之时[93]。这样一来,便依然无法依据汉武帝和司马迁这次行程,来复原直道在途中的经行地点。
    下面再来看看已有的间接推测,是否合理。
    文献中最早提到的相关历史活动,是战国时赵武灵王曾试图由云中、九原南袭秦国。赵武灵王于二十七年,传位于子,此即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本人则自号主父。《史记·赵世家》记载: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自诈为使者入秦。……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94]
    王北辰认为,联系苏秦与张仪游说燕王时所述秦人会取道云中、九原以攻燕的说法[95],赵武灵王由九原南下秦国这一事件,说明直道并非蒙恬凿空开辟,早在秦王政统一六国之前,在咸阳至九原之间,即已有直通的古路,所谓直道,不过是对这条古路的修治而已,而后来汉武帝巡历北边,往返于九原、甘泉之间,同样也是通过这条道路[96]。
    前述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巡行北边,自云阳北历上郡,以及这次回师时,经桥山而至甘泉,说明在甘泉与九原间,似乎大致有两种走法,一是史念海所说由甘泉沿子午岭西北行再转趋东北以至九原;一是由甘泉东北行经上郡再北趋九原。不过,在王北辰看来,则似乎只有后一种走法,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唯一的干道。
    王氏提出在直道开通之前,九原与甘泉之间就会有道路相通,这一点很有意义。不过,前面在论述甘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时,已经谈到,战国时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的说法,即已表明甘泉很早就是关中北侧的门户之地。只是当时交通道路的形式,与后来的直道应当有所差别。
    不论是南入关中,还是北出关中,在直道开通之前,在甘泉北面的游牧民族控制区域内,恐怕更多地是骑行或是步行,而直道是修筑在秦朝国境之内的战略通道,除了步、骑之外,更多的是还要满足车行的需要,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道路。前者受地理条件制约小、易于开辟,也易于根据实际交通需要而另辟分支或是改变路线;后者受地理条件制约大,修筑困难,一旦建成,轻易不会改变。在秦始皇修筑直道之前,由甘泉北出的这类仅供骑行或是步行的通道,恐怕不止一条,会有很多分支。所以,不宜据此来揣测直道的经行地点。况且秦人据有上郡之地是在秦昭襄王三年[97],亦即赵武灵王二十二年,而赵国开拓云中、九原,是在赵武灵王二十六年[98],赵武灵王要想达到袭击秦国的突然性并获得更好的战果,避开上郡,从九原直接南下,以袭击关中,恐怕也是一种很合理的选择。总之,赵武灵王的南下路线,并无助于确定直道的走向。
    前人在研究中提到的间接推测,还有很多,但更为缺乏实际联系,这里便不予详细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史念海认为,经过上郡治所肤施等地的大道,才是赵武灵王南下时行用过的旧有道路,也是秦始皇在全国所建驰道网的组成部分。驰道修筑于始皇二十七年,直道修筑于始皇三十五年,秦政虽苛,亦不致于这样频繁地施工于同一条道路,因而,经过上郡肤施的这条道路,肯定与直道无关[99]。
    赵武灵王的南下路线,现在还无法确定,对此,上文已有论述;而秦始皇驰道网络的构成情况,则在文献当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述及此事时,只记有 “治驰道” 寥寥三个字[100];《汉书·贾山传》迻录贾山《至言》,对此记述稍详,乃谓: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讬足焉。[101]
    但据此仍然无法弄清驰道网络的具体构成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所建驰道网络,是否包含咸阳-甘泉-肤施-九原间道路在内,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因而,也不宜依据这一点,来绝对排除直道经行肤施的可能。
    上郡及其治所肤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经由此地连接九原、甘泉乃至咸阳的南北通道,是一条相当重要的道路,而目前所知秦汉时期往返于咸阳、甘泉与九原之间,途中经行地点明确的历史活动,都是经由上郡,如前文所引述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年初自云阳北历上郡而至五原、朔方,复又途经桥山返回甘泉的记载,即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在确定直道的走向时,还是需要充分考虑经行上郡肤施一带的可能性。
    五、结语:直道遗迹的保护与考察在直道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以上对有关直道文献记载的分析,反映出直道南端起始于甘泉,是以甘泉至咸阳间的已有道路为基础,这条道路的南端起点,实质上应是咸阳。根据唐代以前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目前只能完全肯定直道乃是连同云阳(甘泉)和九原两地,但是,这两地之间,具体究竟怎样连接,并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足以复原。史念海主要依据唐代文献记载对直道路线所做的复原,亦即西线方案,反对者并没有能够提出有力的文献依据,所以,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
    但是,由于这些唐代的记载,年代偏晚,其可信性远不如《史记》、《汉书》这类早期记载,而秦汉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活动,又反映出另有一条途经上郡治所肤施一带的南北干道,可以承负与直道相近的交通功能,《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其为秦始皇直道。因此,最终确定直道的走向,还不宜将其弃置不顾;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轻易排除东线方案存在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切实保护好已经得到学术界确认的秦九原和甘泉宫附近的直道遗迹,再以此为参照基础,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对比考察中间地段的直道遗迹,辨识其在道路规制、施工技术以及内含文物的异同,就成为最终确定直道走向的关键措施。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人折中诸说,以为直道并存有东、西两条支线[102],这种看法,与《史记》等书关于直道乃是在九原、云阳之间“直通之”的记载相背戾,似乎不宜依此思路,来看待直道的走向。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路段的考古学对比分析,找出二者之间在道路规制和修筑方式上的异同,才有助于最终解决直道的走向问题。
    [1]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一一○《匈奴列传》(页2885~2886)记述修筑直道一事,是将铺设直道与修建万里长城并列,明确显现出直道的修筑,与秦北方边防体系的建设,具有直接关联。
    [2] 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原刊《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第3期,此据作者文集《河山集》四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页435~453。
    [3]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第二册《秦关中诸郡图》,页5~6。又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第二册《秦关中诸郡图》,页5~6。
    [4] 《光明日报》1984年8月19日第2版《为摸清秦代另一巨大的国防工程故迹,画家靳之林徒步三千里考察秦始皇直道》。
    [5] 王开《秦直道新探》,刊《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页11~21。贺清海、王开《毛乌素沙漠中秦汉“直道”遗迹探寻》,《西北史地》1988年第2期,页73~76。《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6月24日《陕北发现秦直道遗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