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民元唐绍仪内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李吉奎 参加讨论

    

唐绍仪内阁成立后,4月22日临时参议院由南京迁往北京,形式上国家实现了统一。但是,从一开始,唐内阁就面临危机。赵秉钧告诉魏宸组(国务院秘书长):“项城本具雄心,又善利用时机,武昌事起,举朝皇皇,起用项城,授以指挥全国军队全权,正好是大有为时机,得以偿其抱负。但是项城虽重兵在握,却力避曹孟德欺人之名,故一方面挟北方势力,与南方接洽;一方面借南方势力,以挟制北方。”“及南方选举总统后,恍然南北终是两家,不愿南方势力增长,如果国民大会成立,将终为其挟制,不能摆脱。乃决计专从清室着手……达到自行颁布退位,以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如此,则袁政府系由清室遞嬗而来,而不知其结果仍是接续南京也。时势推移,即项城亦自想不到,在项城现在,总算迁就万分,最好彼此不要相煎太急,庶可始终相安”,云云。[13]魏听之耸然,据说,这是赵在谈论中示意,以警惕唐及党人,警告唐绍仪不要倚恃南方党人压制袁氏,不过唐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912年4月21日,国务院正式成立,据《梁士诒年谱》称:“唐氏自任国务总理,颇有意举责任内阁之实,以避袁氏与各方面之冲突。而袁氏不之谅,且疑唐挟国民党(按应为同盟会--引者)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而北洋官吏之在袁氏左右者复日媒蘖之。袁不能平。先生调护其间,费尽心力。此辈因构陷先生,谓与唐里应外合,将与孙中山先生有所企图。以三人皆粤籍,此言易于见信也。”[14]不满唐氏组阁的不仅是袁氏及其左右,外国的评论也是如此,而且评价更为恶劣。唐氏在庚子以后接收“天津都统衙门”、与英国谈判“拉萨条约”及任会办全国税务大臣时,均对外人采取强硬态度,故列强对唐氏任阁揆,并不存乐观态度。莫理循的一封通信便写道:“我自己看不出中国怎能由广东人的政府来治理。唐绍仪开始就弄得很糟,明显的迹象是他要组织一个广东人占优势的内阁,也就是说无论是各部总长还是顾问都要用广东人。这里的报纸上已经在说,广东人的专制主义,比满洲人更坏。肯定是这些广东人,把总统卷入同各家外国银行的纠纷之中。”[15]如果说,这些言论还是在正式组阁前的一种猜测的话,那么在内阁运作之后,外国人更称孙中山的部属“认为应该把袁赶下台去,而把唐提拔到袁的位置上来”。[16]类似这些毫无根据的传说,都对唐内阁不利,也表明外国人不会与唐内阁友好合作。外国人指出袁唐不是一条心,是正确的,但认为唐要取代袁,甚至要建立广东人的专制政府,是莫须有的指责,恰好相反,袁唐矛盾,主导方面是袁世凯而非唐绍仪。
    《临时约法》第五章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行副署之。”根据《临时约法》原则制订的《国务院官制》,更明确规定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表教令及其他有关国务的文书,须由国务总理或全体国务员副署。这一规定,大大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如果没有相关副署,袁径自公布文书,便属越权违法,当然无效,这就是袁氏厌恶责任内阁制的关键。担任北京临时政府稽勋局局长的冯自由记述说,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政府为责任内阁制,“少川既任国务总理,事事咸恪遵约法。袁世凯以每有设施,辄为国务总理依据约法拒绝副署,至不能为所欲为,深滋不悦。”[17]上述记载的可靠性,还可以从袁氏的一个部属的回忆中得到证实。唐在礼谈到袁氏蓄意赶走唐绍仪时写道:“我其时觉得唐为人很爽直。我亲自见过他和袁争论。争论起来,唐总是说:‘责任内阁凡事要对国家负责,自己任总理也要对国家负责’这一类的话。袁既不便反对,又没有适当的辞句回答,因此很不满意。我曾听到袁时常话里话外地对唐说:‘我们是没有几天好做的,这个位子早晚要让给你们的。’这就是说,你们不要抢了,早晚总会交给你们管的。他说的时候还带着意气。”[18]袁世凯从小即受封建主义熏陶,没有受过西方式民主政治的任何训练,从一个位极人臣的封建官僚突然成为共和国总统,角色转换很不自然,当然不适应。据《时报》1912年1月23日载称,“袁党赵秉钧、杨以德等运动北方官绅,拟俟满廷退位后,即组织临时政府,拥袁为大总统,如南方政府不取消,即拥袁为皇帝”,故在袁的头脑中,总统位子是从清廷接手过来的,应是和皇帝一样的“万岁”。因此,总理是臣仆一类的角色,要向他负责,不存在总理向国家负责的问题。这种认识,前述赵秉钧对魏宸组的讲话可证。在此背景下,责任内阁根本就无法正常运作,国务总理更不能安于位。府院之间的彻底决裂,是迟早的问题。
    那么,袁世凯是用什么手段使唐内阁夭折的呢?首先,是利用所谓比款问题,使银行团产生恶感,导致唐绍仪在经济上焦头烂额,进而使他在政治上失去信用,不败自败。
    唐内阁成立后,首先遇到严重的财政问题。不但北京政府需款孔亟,结束南京临时政府,也非大宗款项不可。唐绍仪在无法从四国银行团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于3月14日与华比银行签订了1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并拟续借1000万英镑。比款获得后,打破了四国银行团的垄断,反弹极为强烈。财政总长熊希龄也不赞成借比国小款。熊见银行团抗议,对唐更加不满,不断与唐发生龃龉,成为袁氏倒阁的一大助力。唐绍仪到京后,被迫宣布“取消比款”,向银行团“谢罪”。不过,在他发表的文告中,有“比款由周自齐与比利时银行代表订约,经大总统承认”字样。这些话,透露出借比款与袁的关系,责任并不在唐身上。[19]嗣后,银行团提出垄断中国对外借款,有“监督财政”等非常苛刻的条件。唐对此严词拒绝,声明中国此后借款,自有选择之权,无受四国限制之理。但唐因比款之事已受到列强的攻击,袁亦乐于假手列强来推倒唐氏。据载,“时袁之部下不利唐之功高权重,欲伺隙攻唐。袁亦阴纵之。故厥后遂有屡以比款攻唐之事。唐亦不欲仅求自白而讦袁之内幕,故始终二十余年不一置辩焉。”[20]
    借比款是周自齐经手且经袁世凯承认的,列强明知此事原委,却专以攻唐。所谓以比款用途攻唐之事,一是说唐将比款滥用,一是说用100万元收买孙中山,再一说是唐提供巨款为南京临时政府购买军火。在北、南政府经费军费支出浩繁、库空如洗的情况下,有此三项之任何一项,都不能为社会,尤其是舆论所接受。于此,唐氏不予置辩,因为此款项用途,袁氏一清二楚。黄远生通讯中所传“(银行团)不信任唐氏财政上之行动,以为任意挥霍。此次所借比款中有五百万元,由唐氏在上海取得者,一律用尽,故发生最近之结果。”此说即为袁氏所散布。分明周自齐是谈判人,偏偏又让“政界某君”放话称“其后乃由唐绍仪经手”,[21]袁氏如此散布当别有用意。其实,在北京库空如洗的状态下,袁氏怎能容忍此种行为?同时,在袁的强力之下,唐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对唐氏来说,钱用到哪里去了,袁氏最明白;收支既有底账可查,又何必澄清?何况唐深识袁氏为人,澄清又有什么好处?
    至于比款由唐氏交孙100万元之事,1912年3月间报界宣传,日有数起。章太炎曾致函孙中山询问,孙答以此谣乃思乱者“欲试其鬼蜮”,“不足当识者一噱”。北京《中国日报》、《国民公报》亦称孙“私攫比款50万,以30万饷同盟会”。朱芾煌等在4月20日、21日将上述情况转电孙及同盟会本部,孙致函作答,内谓:“‘私攫比款’尤为无稽。该报造谣,本不值辩。既承兄等垂询,谨此奉复。”孙在答记者问时,也一再回答关于在南京时是否收过100万比款之问。他为此致电唐绍仪,请其对此谣言予以澄清,唯电未达而唐已离京赴津。6月29日,孙致电袁世凯、国务院等。告以“报纸喧传,文私受比款百万。比款用途,财政部有底账可查,请详细宣布,以昭大信。此事为国家名誉,政府信用,国民道德所关,政府应有明白宣布之责。如文受贿之事果确,国法具在,甘受不辞。倘实为少数私人凭空捏造,更岂能让其逍遥法外?”“要之,比款用途既为国家经费,政府应有宣示于国民之责,请财政部将前后用途,正式通告全国,以全国家信用”。[22]7月1日,袁氏复电称,“近日南北报纸,言论庞驳,凡所讥弹,恒逾常轨。执事毁家为国,中外人士共见共闻。乃一二报馆,辄复信口雌黄,造谣误众,殊失言论之责。已交内务部分谕各报馆格外注意,并交财政部迅将比款用途底账详细公报,以息浮议而示大公。”同时,陈锦涛、财政部、唐绍仪也分别复电,证实孙中山并无收受比款之事。[23]事情至此,可说孙中山被诬一事业已澄清。但是,谣言的出处在哪里呢?造谣者便是袁世凯本人。
    

《张謇传记》作者刘厚生说:唐绍仪将比款挥霍殆尽,“此是我国政治内幕个人的秘密行为,除袁世凯外,任何人不能得知。”他认为,此事之传出,是由袁世凯向英国人(银行团领袖)泄漏,英国人再告报馆,“世凯之此行为,就是借刀杀人之故技”,旨在使唐在外人心目中失去信用,如果唐在外人心目中信用破产,也就无法从银行团借到钱。既无从筹款,左支右绌,这个内阁当然也就无法存在下去了。《张謇年谱》记张致汤化龙函称:“比款之用,夫岂得已,正其代项城受过也。吾党中不明此中关键,迫之过甚,铤而走险。”[24]这些话,说明比款之用途,实出于袁之指示,责任不在唐绍仪。然而唐既不想与袁决裂,也就难以给各方满意的答复。唐既代袁受过,其本人也就成了袁的牺牲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