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符号互动理论呢?就是社会给予这个族群的符号。 马:思考问题时所用的分析单元,就是我们所设计的符号。“公民”、“族群”、“民族”、“阶级”等,都是符号。在分析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这个领域里,人们实际上也设计了一套符号体系、一套身份体系。 关:这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功能,未必是人们主观上想要的,但是我们讨论制度时,是只看结果不看动机的。 马:其实很多的少数民族“单元”都是由政府构建的,这是由于政府在设计的时候受到了把群体“政治化”思路的影响,在这样的思路下设计出来的一套以“民族”为单元的符号体系。如果没有强大外力来冲击这套符号体系,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成份”就会成为最重要的身份符号,民族之间的互动就会成为重要的社会互动,而且会成为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心理层面等全方位的群体互动。在这种群体互动中,往往会使政府陷入被动,夹在各个群体之间,照顾了黑人,白人不满意,照顾了白人,黑人不满意。美国就是要努力克服这种被动局面,所以不把问题放在种族群体的层面上来讨论,极力强调黑人和白人都是美国公民,强调所有的互动都应当被看作是各个公民(不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之间的互动,是黑人公民和白人公民之间的个体互动,出了问题都以公民的身份去寻求宪法保护和法律解决。虽然在客观上各种族内部依然存在着某种凝聚力,但是从政府的宣传和政策设计上,是在努力避免群体冲突,努力以个体为对象来处理任何纠纷和矛盾[7]。 正是因为既考虑了中国上下五千多年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和历代协调民族关系的经验,又考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六十年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既总结了过去受斯大林民族理论和苏联模式影响的教训,又充分注意了西方族群理论,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相统一的作用,所以面对当代中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实际,冷静地思考,应该把族群理论作为确立中华民族“国族”地位的理论基石。 四、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国各民族互动整合认同的历史趋势为什么说现在到了确立中华民族“国族”地位的时候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建国后,中国各民族的互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合、认同和整合,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越来越强。这种趋势,笔者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的田野调查中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主要表现在: 1.友好合作促进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趋势的发展 友好合作,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对互动各方都有某些益处的共同目标,彼此相互信赖、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我们田野考察中,看到和听到了许多各民族人民友好合作、和谐一致的实例,如: 心里装着全村人的新疆震城县芦草沟乡墩里村的买买提?克里木; 把一生都献给了新疆和田水利事业的专家王尉; 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西藏、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楷模孔繁森; 内蒙古草原上民族团结的新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额尔和图苏木(乡); 宁夏青铜峡市回汉合作共建新峡口镇; 青海玉树藏族的“活菩萨”--县委书记刘自山;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汉杂居的“团结村”欣欣向荣奔小康; ……[8]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在各民族的友好合作中不断加强。 2.平等互助促进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趋势的发展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地位关系是平等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把民族平等的实现寄托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里,要求原先处在压迫地位没地位民族的无产阶级要采取各种措施,照顾、帮助,直到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去保证和实现少数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对此,我们可以透过南宁市这个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各民族的友好合作图发展,上海这个大城市对少数民族地区友好支持两个案例,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民族团结和谐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团结和进步,稳定和发展”的民族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平等,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教育事业呈现新面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范围扩大,通婚非常普遍,全市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发展,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前,南宁正朝着创建“中国绿城”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迈进。 建国以来,上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仅向少数民族地区派出许多有事业心的干部,而且也输出过数十万的青年和工人,他们到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建设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由于上海有着比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人才优势,所以支援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就成了上海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滴水见太阳。南宁和上海的两个案例犹如两滴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在平等互助中不断加强。 3.相互适应促进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趋势的发展 适应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策略。民族与民族互动时,各自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采取顺从的态度,以实现相互适应,从而达到民族团结。中国民族团结的这种和谐境界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在田野考察中看到和听到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如新疆和田商尔巴格乡阿依丁库勒村汉族菜农李普修、李桂花夫妇帮助维族农民种菜时的适应;青海甘德县柯曲乡各民族干部相互适应促团结图发展的事迹;西藏拉萨“花儿”茶社老板索南吉通过茶衣相互适应,搭起民族团结桥的故事;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志群与其藏族妻子当决卓玛的婚姻关系等案例都凸显了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趋势在相互适应中不断强化。 马戎的观点之所以符合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是因为中国民族在半个多世纪的民族互动、磨合、认同和整合中,从多元走向一体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