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3)
二、傣族的戏剧艺术 傣族的戏剧是在傣族民间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梁河、陇川,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以及缅甸境内。 傣剧于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州盈江县的干崖和盏西。约有二百年历史。它是在傣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及其他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孕育、演变,并吸收借鉴皮影戏、滇剧、花灯、京剧等艺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剧目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而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故民间有“唱了傣戏,赶走瘴气”、“唱戏唱得好,媳妇就好找”之说。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德宏干崖(今属盈江)傣族地区,是由腾越(腾冲)经南甸(梁河)到缅甸八莫(新街)的必经之处,因往来商旅频繁,故成为德宏境内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当时这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转转唱”的演唱形式,它是由“奘房”(小乘教佛寺)里讲唱佛经的“喊火令”(唱书调),逐渐与民间流行的巫婆调、十二马调等相融合,并采用了民间“跳柳神”中的一些舞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演唱形式。其曲调采用融合后的新腔,表演运用圆场或半圆场舞蹈,配以简单的锘、鼓打击乐伴奏,演唱《阿暖夜通》、《比举比玉》等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 清嘉庆年间,有一山东皮影戏班到干崖演出,并在当地传授技艺。清道光年间。干崖二十一代土司刀如玉借赴京进贡之机,由京城带回皮影戏戏箱,组班用汉语汉调演出皮影戏。随后干崖土司署属官刀如安,将皮影戏剧目《封神演义》翻译为傣文,并组织人员用“转转唱”中的曲调进行演唱。由于他们将皮影表演改变成真人表演,运用的又是民族语言和曲调,因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刀如安的这一变革,使民间表演唱逐步过渡到有剧本、唱腔和表演的戏剧形式。促进了傣剧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商品交换、宗教集会、艺人传艺和土司交往等途径,傣剧从盈江干崖、盏西一带传播开去,逐渐流传到德宏、保山地区及怒江沿岸的傣族居住区。清光绪四年(1878),干崖第二十三代土司刀盈廷根据明王朝进军云南的史实,编写成傣剧剧本《沐英征南》,同时他还号召地方上的文人、佛爷,根据汉族演义、小说、戏剧改编傣剧剧本,从而产生了《红莲宝》、《王玉莲》、《王昭君》等一批傣剧连台本戏。干崖第二十四代土司刀安仁对傣剧也十分重视。他组织一些傣族文人将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改编成傣剧,创作了《朗画帖》、《龙官保》、《朗高罕》、《陶禾生》、《混披盏米》等剧目;他还组建了一个男子傣剧班和一个女子傣剧班,首开傣剧历史上专业演出之先河。 由于傣族土司的提倡与支持,傣剧获得了较大发展。它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汉族戏剧的艺术优长,如在行当、表演、唱白、服饰、脸谱、配乐等方面的技艺,大大丰富了傣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傣剧舞台艺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芒市第二十一代土司方正德调集芒市坝区十二个寨子的傣剧班到司署戏台演出。是为一次由官方组织的民间傣剧会演。至民国年间,傣剧已相当普及,甚至出现了傣族土司争相斗富自立傣剧班的局面。时有“土司无戏无面子,赶摆无戏不热闹”之说。 傣剧演出多为业馀性质,傣族地区各村寨几乎都有傣剧演出活动,较著名的戏班有盈江县旧城傣剧班、盈江县新城傣剧班、潞西县法帕村傣剧班、梁河县遮岛司署傣剧班等。随着傣剧艺术的发展,傣剧演出开始从田间、广场走向舞台,各地陆续修建了许多戏台,其中较著名的有梁河南甸司署水晶楼戏台、潞西芒里村戏台、陇川章凤老寨戏台等。 傣剧在民间的演出,常与宗教习俗有关,一般都有“开台”、“扫台”等仪式。开台是由“幕整”(戏师父)带领部分演员。先到寨神“召贺蛮”的供奉地进行祈祷,将其牌位请到戏台前的香案上,之后再到神树、鬼树前烧香祷告,然后才能开始演戏。正戏开演前,还要扮财神念“十打”词,即“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之类祝福词。扫台是演出结束后,演员与村民共同进餐,姑娘们向艺人敬酒并互相喂饮,称为“吃花酒”。艺人们还要用火烘烤戏衣。意为将戏衣上的鬼烧掉,有时则要真烧戏衣,藉以祭奠死去的亡灵。如“幕整”故去时,戏班不仅要演唱最拿手的一本连台戏,而且还要到寨边烧掉班里的一件戏衣,其时众人纷纷从火堆上跳过,并高声喊叫“魂”,傣族将之称为“炮色整”。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表示对戏师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是为避免人死可能带来的灾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