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4)
傣剧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早期剧目仅是一些表现劳动爱情和风俗习尚的歌舞小戏,其情节多比较简单;后来出现了一批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长诗和佛教故事改编的剧目,如《千辦莲花》、《娥并与桑洛》、《岩佐弄》、《南希拉》等,其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多为连台本戏;此外还有许多根据汉族章回小说和戏曲剧本改编、移植的剧目,其中以三国戏、水浒戏居多。 傣剧代表剧目《千辦莲花》,根据傣族同名叙事长诗改编。写傣族青年岩滚盼在山里劳动时,拾拣地中的石头甩出园外,不料打着勐巴那拉西国王所骑的象脚。国王先欲将他处死,后在大臣的保释下,改为限七天内找到千辦莲花奉献国王,否则即要处斩。岩滚盼不畏艰难险阻,在丫写(隐士)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银山仙女七妹的化身--千辦莲花。七妹同情岩滚盼的遭遇,离开仙境到人间行善救世。她战胜了凶残的妖魔。又除掉了无道的暴君,与岩滚盼结为夫妻,同心治理国家。 傣剧代表剧目《娥并与桑洛》,剧本取材于傣族民间同名叙事长诗。写景多昂富翁之子桑洛,因不满母亲让他聘娶姨妹安品,决意外出经商。在勐根他结识了美丽勤劳的姑娘娥并,私自订婚而归。但桑母嫌娥并家贫。坚决不允成婚。娥并久等不见桑洛前来,便到桑家寻探,却遭桑母冷遇,后被迫害致死。桑洛闻讯悲痛万分,自杀以殉情。 傣剧的音乐,是在傣族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傣族宗教叙事曲调,逐渐演变成傣剧的基本声腔。傣剧唱腔以戏调(傣语称“喊正”)为主,傣族民歌为辅,通常在一个剧目中以戏调贯穿全剧,民歌仅是间插其中。戏调属傣剧专用唱腔,分[男腔]、[女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通常按“一曲多变”的规律,由演唱者根据不同剧情、人物即兴发挥;民歌则按特定的情绪、气氛以及人物性格,或原曲选用,或适当改编,有的已脱离民歌原有形态,逐步戏剧化,常用腔调有[琴调]、[婚宴调]、[孔雀歌]、[鹦鹉调]、[城子山歌]、[坝子山歌]等。20世纪60年代后,傣剧音乐吸收借鉴了汉族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和曲牌联套手法,并在音域、节奏、行腔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唱腔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傣剧演出使用当地傣那方言,表演以唱为主,伴之以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和一些模拟动作,动作形象生动,情感表达细腻。早期受皮影戏影响,由歌舞表演向分行表演转化,后借鉴滇剧的表演程式,形成了生、旦、净、丑的角色行当体制。傣剧表演中还大量吸收了孔雀舞的基本步伐与舞姿。在特定情节中作集中的舞蹈展现。傣剧的服饰装扮。将官角色采用傣族官员服饰,平民百姓采用日常生活服饰,若演汉族人物,则男穿汉族戏曲服装,女穿民族服装、头戴银饰。傣剧的面部化妆,净、丑角色画简单的脸谱,有些人物如草王、魔鬼等的脸谱,系从本民族壁画中吸取一些形象绘制而成。傣剧的砌末道具,多采用象征性手法,如早期在竹筒中插上树枝即表示森林,后大量移植汉族戏曲剧目,其舞台装置、道具均有所改进。 傣剧是傣族灿烂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傣剧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征,体现了傣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反映了傣民族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成为傣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