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叶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已悄然兴起一股民族主义的研究热潮,全国性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接连不断,如:2006年1月7-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方面的解读,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光明日报》于2006年3月28日发表了《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一文,① 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6年6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在上海召开了有关民族主义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召开了“民族主义与世界民族问题”学术研讨会,民族主义问题成为这次研讨会讨论的一个热点,同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当前国内学术界这一轮民族主义研究热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国内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似乎正在不遗余力地为民族主义正名,即试图从学术上证明,过去被铁定为带有明显负面性且属于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② 至少在中国是具有正面性的,且似乎是可以超越阶级性的。在这股为民族主义或至少为中国民族主义的正名热中,有关民族主义的一些新的看法和提法很值得关注和讨论。本文拟就此谈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就民族主义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相互关系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近代之前的中国是否存在民族主义在当前的民族主义问题讨论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认为民族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比如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忠君没有爱国,只有民族主义没有爱国主义。”③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④ 这就是说,中国的民族主义并非完全是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思想理念。 这种观点在学术上具有颠覆性,因为它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主义的论述提出了挑战,而且基本上否定了当代西方学术界有关民族主义现代性的论说。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新的学术观点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应该承认,民族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的观点,对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某些正面的作用,比如它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民族团结以及民族的凝聚力等。但是,如果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不是很有说服力,因为这种观点未能注意到,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一般都具有下述基本理念: --人类分为被称作“民族”的不同的人们群体,即民族是人类的基本单位。这些不同的人们群体(民族)虽然有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之分,但绝不是只有本民族为文明民族,而其他民族均为野蛮民族。 --民族认同是人类个体的最高认同,不论是家庭认同、阶级认同,或是宗教认同,都不能高于民族认同,这也就必然导致否定高于民族认同的普世性认同,如天下认同或共产主义认同。 --人类个体是自由的和平等的,但是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本民族内部才能实现,超越民族的个体自由和平等是不存在的。 --民族的最高目标是民族自决、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而达到这些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政治上建立主权民族国家,但是在理论上或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上,主权民族国家是相互平等的。 在很大程度上,当代西方学者正是根据上述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从不同的视角对民族主义做出各自的定义。比如埃里·凯杜里提出:民族主义是一种学说,它“认为人类自然地分成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某些可以证实的特性而能被人认识,政府的唯一合法形式是民族自治政府”。⑤ 厄内斯特·盖尔纳则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它作为一种情绪或者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⑥ 安东尼·史密斯指出,民族主义是“一种为某一群体争取和维护自治、统一和认同的意识形态运动,该群体的部分成员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⑦ 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都是源自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性。不仅如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主义社会而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表达自己利益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因为资产阶级试图利用民族主义将自己装扮成整个民族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代言人,所以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也是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赖以掩盖自己对无产阶级进行压迫与剥削的意识形态工具。⑧ 虽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民族主义的资产阶级属性,但是却同时明确地指出了民族主义的现代性,因为毋庸置疑,资产阶级是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的产物,而作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自然不可能在传统社会即封建的或奴隶制的社会形态中产生。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西方学者阿克顿勋爵虽然并不赞成马克思对民族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但是却认同民族主义的现代性,他指出:民族主义萌发于1772年波兰第一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因为“老专制主义的这次最具革命性的行径,唤醒了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沉睡的权利转化为迫切的愿望,模糊的情绪上升为明确的政治要求”。⑨ 马克思和阿克顿勋爵对民族主义现代性的分析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当代西方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学者虽然对民族的现代性有很大的争议,但是对民族主义的现代性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民族主义的理念在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欧并不存在。不仅如此,在西欧之外的古代或中世纪世界的其他地区也不存在这样的民族主义理念。下面就分析一下上述民族主义理念是否存在于近代之前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