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谢丰斋 参加讨论

到了公元1700年前后,过多的人口群又变成了中国突然趋向落后的“拖挂和累赘”。中国人15在1700年之后出现了“急速增长”。据麦迪森统计,1700年至1820年间,中国人口总数由1.4亿人猛增到3.8亿人,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00%。这种增长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给西欧带来的人15增长。西欧人15在1700年至1820年间,人121总数只是从大约0.8亿人增加到1.3亿人左右,增长率不足100%。[5]中国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哥伦布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500年前后,欧洲人打通了“东方航线”和“西方航线”,建立了环球贸易圈。葡萄牙人从里斯本出发,向东绕道非洲、穿越印度洋和中国“南洋”,可以到达中国的澳门;西班牙人从马德里出发,向西越过大西洋、美洲和太平洋,可以到达菲律宾的马尼拉。美洲“被发现”以后,这些西方早期殖民者将美洲的耐旱农作物主要是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利用贸易圈引种到中国。中国的山坡、山地和山区等旱地地区得到广泛开垦,中华民族由过去的“河谷、平原民族”变成了“山地、丘陵民族”,因此人口增长率在短期内迅速上升。[6]此外,雍正皇帝改变传统的赋税政策,把过去的人丁税纳入田亩征收,即“摊丁人亩”,因为“多生人丁不纳税”,老百姓对多生孩子不再顾忌。
    到1700年以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人口过多问题。中国出现“精耕细作”的高效农业实际上与人口数量群的关系不大。而且,麦迪森的进一步统计显示,“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未必使中国人一定比西欧人富有。
    二、从GDP的“千年统计”看差距的到来
    在西欧中世纪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水平肯定高于西欧吗?
    现代经济史研究表明,公元1000年前后,西欧摆脱了“诺曼人”、“萨拉森人”和“马扎尔人”的四面入侵,社会安定局面出现,土地垦荒运动正式开始,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农业经济、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均快速发展。进入12、13世纪以后,西欧农业出现了与市场相联系的“农庄”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生产力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同时期的中国经济比较,其发展则相形见绌。因为中国宋代经济已经出现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7]因此,在中世纪早期乃至盛期阶段,中国经济超过西欧经济几乎成了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共识。国内的一些媒体报道显示,中国南宋至明朝的经济水平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占有极大的优势。2011年的一篇比较有影响的网络文章曾提及:“明朝时我国GDP占全世界的91%”。[8]甚至一些对经济史比较专业的看法也认为:“明朝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量的45%”。[9]
    但是,麦迪森对GDP的“千年统计”反映:亚洲的“先进性”只是在中世纪前期有一定的显现,不过,这种“先进性”的额度非常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先进性”很快就消失殆尽。可见下表统计。
    统计显示:公元1000年,整个亚洲包括日本在内,其GDP总量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的70.3%,而当时的欧洲只占世界总份额的14%,其中西欧占8.7%。欧亚对比,亚洲财富大约是欧洲的5倍。但是,我们知道,亚洲当时的人口是欧洲的3倍还要多,对比之下,亚洲人的财富没有超过欧洲人的2倍。
    进入西欧中世纪盛期阶段,西欧财富的平均值已经走到了中国的前头。麦迪森描绘的历史上中西方生活水平的曲线图反映,大约在公元1300年前后,西欧的生活水平超过了中国。[10]
    这个情况应该比较可信。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史的其他研究做支持。以英国为例,1086年,英国GDP值约为40万英镑,1300年上升到466万英镑,提高了10倍以上;[11]而同时期,英国的人口从大约110万人增加到330万人,[12]最多可能从大约200万人增加到700万人。[13]即便按人口的最大比值计算,人口增长不会超过4倍。[14]人口与GDP的对比统计显示,英国的财富增长是人口增长的2到3倍。英国人的财富拥有率应该超过了亚洲人。
    1348年,欧洲“黑死病”发生,其人口和财富均大幅度下降。但人口的下降率明显超过了财富的下降率。据统计,欧洲人口的损失率超过了一半以上,但社会财富的损失远远没有这样剧烈。英国学者统计,英国的GDP值在1300年时接近500万英镑,到了1470年时还有大约350万英镑。[15]也就是说,财富的下降不到一半。因此,“黑死病”以后的时期,英国的人均财富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出现上升的趋势。拿中英做对比,这个时期,即在欧洲“黑死病”之后出现的经济“萧条”时期。除非中国人的财富上升率大大超过英国人,否则不可能比英国人更富裕。而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的财富稳中有降,欧洲“崛起”的步伐则不断加快。据麦迪森统计,公元1000年,欧洲GDP占世界总量的14%,公元1500年增加到24.3%,公元1820年又上升到34.3%。800年时间内,欧洲GDP份额大约增长了1.4倍。西欧部分的上升更快。公元1000年,西欧仅占世界GDP的8.7%,1500年上升到17.9%,1820年又增长到23.6%。800年时间内,西欧GDP份额增长了将近2倍。再看麦迪森对亚洲GDP份额的统计,公元1000年占世界总份额的70.3%,公元1500年降为65.2%,公元1820年再降为59.2%。800年时间,亚洲GDP份额下降了1/7左右。
    当然,欧洲GDP份额的增长幅度大、亚洲GDP份额的下降幅度小会造成一种错觉:即在中西方交流相对闭塞的背景下,看不出亚洲经济的衰退。近年来,西方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认为:直到19世纪以前,全球经济的“中心”还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但是,透过亚洲GDP占据世界多数份额的假象,我们会发现,早在1300年前后亚洲就已经落后于欧洲了。当然,这里亚洲指的主要是中国,欧洲指的主要是西欧。
    三、人均GDP的“千年统计”说明了差距发生的时间
    人均GDP是GDP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理论上,它记录了一个社会的人均生产力水平或人均生活水平。在比较了GDP的千年统计之后,我们看到,人均GDP的“千年比较”更能清楚地说明问题。
    麦迪森的人均GDP以“1990年的国际元”作为标准的计量单位。从其对中国与西欧的统计结果看,在公元1000至1820年的800多年时间里,亚洲人均GDP上升的幅度很小,只有100元多一点,而西欧的人均GDP却上涨了2倍多。先看下表统计。
    统计显示:公元1000年,西欧人均GDP值大约是400元。亚洲人均450元。[16]这个统计数值与前面讲到的“中世纪前期亚洲‘有限的先进性”,相符合,按“1990年的国际元”计算,中国人均财富仅比西欧人均多出50元。进入1250年。中国人自誉到了“现代化的门槛”,但根据麦迪森统计,其人均GDP值也只是从450元增加到600元。[17]600元的数值是否仍然超出当时西欧的人均GDP水平呢?很值得怀疑。根据麦迪森描绘的GDP发展的曲线图显示:仅仅过了50年即公元1300年前后,西欧的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