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这个时期,中国与整个欧洲的人口大致相同。据麦迪森统计,这个时期亚洲人口是欧洲的3倍,而中国人口又是亚洲人口的1/3,可见中国人口与欧洲人口相当。布罗代尔也认为,1500-1800年间,中国与欧洲的人口相同,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8页。 [6]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云南大学历史系编:《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何先生认为:近千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过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1012年的北宋真宗年间,当时既耐旱又早熟的占城稻在江淮以南地区逐步推广,不但增加了全国的稻米产量,而且因早熟之故提高了稻作区的复种指数,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影响深远,可称之为粮食生产的“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美洲作物的传人。这次革命始于16世纪,比第一个革命晚了大约六百年,它使中国粮食作物的品种大幅度增加。 [7]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见“目录”。 [8]参见http://zhidao, baidu, com/question/246123599, html,2011年4月10日访问。 [9]杨润:《中华丧权辱国的满清孽因》,http ://biog. sina. com. cn/s/blog_6a391 eeco100mflw. html,2011年10月22日访问。 [10]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30页“曲线图”。 [11] Richard H. Britnell,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English Society,1000-1500,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p.229. [12] J.C. Russel, British Medieval Population,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48, p.263. [13] E. Miller & Hatcher,Medieval Engl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Change 1086-1348, Longman,1978, p.29. [14]谢丰斋:《英国市场发育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6页。 [15]克里斯托弗·戴尔:《转型的时代:中世纪后期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117页。 [17]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117页。 [18]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30页“曲线图”。 [19]克里斯托弗·載尔:《转型的时代:中世纪后期英国的经济与社会》,第41页。 [20]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6页。 [2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53-56页。 [2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117页。 [23]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另见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其中对1300年前后的英国产均粮食产量也有解答:“英国13-14世纪的劳动生产率是2369公斤/户,封建社会解体时期15-16世纪的劳动生产率是5520公斤/户”。 [24]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第264页。 [25]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44页。 [26]关于21蒲式耳的来历。侯先生认为:18世纪上半叶阿瑟。杨游历英格兰各地,留下了关于农场的记录。他表示英国小麦亩产(英亩)是23蒲式耳。但是,我们现在的研究不能单独取这个数字做参考,还要联系当代其他英国农业史家的研究结论。一般认为,18世纪英国每英亩单产在“20至22蒲式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取中间值21蒲式耳。 [27]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 [28]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第267-268页。 [29]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53-56页。 [30]麦氏注重的是“长时段”的考量,侯氏关注的是“典型农户”的户均粮食产量。 [31]侯氏主要成果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初,麦氏成果则出版于世纪之交。 [3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117、179页。 [i]本研究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为:10BSS0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