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谢丰斋 参加讨论

麦迪森的描绘是否有说服力呢?英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印证了麦迪森的看法。如前所述,公元1086年至1300年,英国的GDP总量增加了10倍左右,而人口增长无论如何不到4倍,因此,其财富增加值是人口增加值的近3倍。这个统计数字使我们感到非常“为难”。因为如果按1086年400元计算,1300年就可能达到1000元左右了。难以置信,姑且置放一边。但是,人均GDP增加是没有问题的。1300年之后,英国的人均财富继续上升,自1300年至1470年,英国的人均财富由0.78英镑上升到1.53英镑。[19]这就是说,在“黑死病”流行时期,英国人的财富占有率又增加了1倍。相比之下,中国人均财富值的运动几乎是一条直线,只有微微的抬升。因此,至少在公元1300年时,中国的人均财富已经位居英国人之下。进人中世纪后期,英国已经由农奴制时代进入中农化时代,社会从阶级关系上发生了明显的进步。而中世纪英国只是西欧的一个普通国家,其富裕程度不可能达到尼德兰和意大利的水平,甚至位列法国之下。直到1500年,整个西欧的人均GDP值是798元,而英国只有714元。[20]因此,西欧的人均GDP水平一定在1300年前后超过了中国。
    按照麦迪森的统计,公元1600年,西欧人均GDP是908元;1700年是1033元;1820年是1245元。[21]亚洲的人均GDP在1500年至1820年的300多年间,一直徘徊在570-580元之间,中国人稍稍高出一点,大概在600元左右。[22]
    四、中国学者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麦迪森的统计
    很多中国学者也非常关注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西欧“转型”时期中、英两国的经济水平有自己的估计。例如侯建新先生对工业革命前中、英两国的户均粮食产量做过比较。从其举证的数字看,其研究结论与麦迪森对1600年以来的人均GDP统计有相当的“契合”度。[23]
    侯先生认为:16世纪时,英国一般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5英亩,亩产按16蒲式耳计,合计240蒲式耳,化“公制”为5007公斤,合5吨。中国明代以江南为例,“一夫耕10-20亩”,折中计15明亩,合14.79市亩,亩产294市斤,合计4347市斤,公制2173公斤,即2吨稍余。[24]中英比较,中国户均粮食产量不到英国的一半。
    16世纪的英国还是一个农本社会,农业收入是GDP的主要来源。据麦迪森统计,1600年时,英国人均GDP即便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四个部分合在一起平均计算,达到了974元(超过法国人的841元),而实际上,苏格兰、爱尔兰在当时还没有与英格兰合并,如果单取英格兰、威尔士计算人均GDP值,则高达1080元,单取英格兰肯定更高。[25]而中国的人均GDP只有600元,差不多正好是英格兰人的一半。侯氏与麦氏的结论非常接近。
    侯先生还认为,由于英国“大农场”的普遍出现,16世纪以后中英两国的户均粮食产量的差距不断加大。他认为,18世纪上半叶,英国小麦亩产有21蒲式耳,[26]公制为1英亩产量为438公斤,折合中国市制为1市亩72公斤,户均年产6.5吨。[27]同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户均面积大约10清亩,合9.22市亩,1市亩净产粮大约421市斤,合计3882市斤,公制1941公斤,2吨不到。[28]中英两国比较,中国的户均粮产只有英国的1/3还不到。这个数字与麦迪森的人均GDP统计也很接近。麦迪森统计,1820年英国的人均GDP是1706元,[29]中国只有不到600元,只有英国人的1/3左右。
    侯氏、麦氏两位学者从未谋面,使用的资料不同,研究的方法不一样,[30]成果发表的时间也相差10年之久,[31]但得出的结论却如此相似。只能说明,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麦迪森的统计数值有相当的“可信度”。
    直到1820年前后,中国人对中国与西欧之间的差距没有切身的感受。一来中国与西欧列强之间还没有深度的接触,二来在1500至1820年的300多年间,亚洲一直占据世界GDP的大部分份额,下降的幅度只有14%左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体会不到西欧带来的压迫。但是,自1820年以后,情况开始急剧变化,不仅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而且在1820至1870年的仅50年中,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就突降20个百分点,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亚洲明显感觉到了来自欧美的压力。1850年,西欧12国GDP总值与中国的GDP持平,1870年,与整个亚洲的GDP持平。按人均GDP值计算,1870年时,西欧人均财富占有率是亚洲人的4倍,[32]亚洲人变成了欧洲人眼中所谓的“病夫”。
    作者谢丰斋,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邮编:300387
    注释:
    [1]参见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膺、施发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封面介绍。该书原名是只He World Economy:A Millennial Perspective,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巴黎出版。
    [2]这些观点在中国史学界流行已久,最近的总结性看法可见丛日云主编:《西方文明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可以与其他的人口史研究做对比。中国人口史研究以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影响较大,其他的人口史学者还有曹树基、冻国栋、吴松弟、侯杨方、赵文林、谢淑君等,他们都有不同视角的(中国人口史》著作出版。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有一批影响广泛的世界人口史专著问世。如科林。麦克伊夫迪(Colin McEvedy)和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合编的《世界人口史图集》(Atlas of Wor N PopulationHistory,1978年),被誉为“科学的百科全书”。意大利学者马西姆。利维巴茨写作的《世界人口简史》自1992年出版后,一直被视为世界人口史的“权威之作”,其第三版于2005年6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这些人口史专著的出现,为了解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古代人口的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麦迪森取西欧12个国家,即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挪威、丹麦、芬兰、瑞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