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8)
结语 随着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黄河中下游地区迎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虽然,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体的,但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稻作农业也在孕育发生。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直到夏商时代,尽管其间气候状况发生过冷暖起伏,稻作的发展也存在有波动变化,但在整个全新世大暖期,稻作农业基本上都在逶迤发展着。实际上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着一个粟稻混作区,其范围随着气候变化也在不断波动变化,但大体区域在黄河与淮河之间,[61]这是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南北生态过渡带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到夏商时代的早期稻作农业,经历了长期演化、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奠定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乃至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基础,对黄河流域农业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充分显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注释: [1]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第55-61页。 [2]杨钟健、刘冬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1949年;伍献文:《记殷墟出土之龟骨》,《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1949年。 [3]见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页。 [4]胡厚宣:《卜辞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上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民国三十四(1945)年版,第4页。 [5]胡厚宣:《卜辞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上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民国三十四年版,第31页。 [6]胡厚宣:《卜辞所见之殷代农业》,载《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上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民国三十四年版,第182页。 [7]董作宾:《再谈殷代气候》,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民国三十四(1945)年版,又见《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篇第三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 [8] 丁颖:《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4--15页。 [9]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第144-145页。 [10]张秉权:《商代卜辞中的气象记录之商榷》,《学术季刊》第六卷1957年第2期。 [11]张秉权:《殷代的农业与气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2分,《庆祝王世杰先生八十岁论文集》,1970年12月。 [1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3]吴耀利:《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 [14]张居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水稻距今约8000年》,《中国文物报》1993年10月31日第一版。 [15]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16]张居中:《环境与裴李岗文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22-129页。 [17]张宏彦:《渭水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初步研究》,《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45-151页。 [18]何德亮:《山东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63页。 [19]燕生东:《全新世大暖期华北平原环境、文化与海岱文化区》,《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3-84页。 [20]孔昭宸:《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孢粉分析》,《考古》1992年第2期。 [21]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22]姚政权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的植硅石分析》,《考古》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