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王树芝等:《二里头遗址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考古》2007年第3期。 [24]宋国定等:《郑州商代遗址孢粉与硅酸体分析报告》,《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187页。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26]袁靖、唐际根:《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考古》2000第11期。 [27]张振卿等:《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2007年第3期。 [28]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29]王星光:《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中原文物》2008年第5期。 [30]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31]魏经武等:《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32] Crawford W G ,陈雪香、王建华等:《山东济南长清月庄遗址发现后李文化时期的炭化稻》,《东方考古》2006年第3期。 [3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34]王象坤等:《中国稻作起源研究中的新发现》,《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专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35]张居中等:《舞阳贾湖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 [36]张文绪等:《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37] 魏经武等:《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38]魏兴涛等:《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39]杨肇清等:《略论河南境内史前稻作农业》,《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40]姜欣华、张江凯:《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34卷第1期。 [41]付巧妹、靳松安等:《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科学通报》2010年,第55卷第7期。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1期。 [43]谢伟:《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到的农作物》,《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 [44]何弩等:《襄汾陶寺城址显现暴力色彩》,《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1日第一版。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94年第1期。 [46]庞小霞等:《中原文化文明化进程中农业经济考察》,《农业考古》2006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