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谈当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阳师范学报》 吴雁南 参加讨论


    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些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历史研究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历史学才真正成为科学。过去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曾经有人提出“以论带史”的口号,这种光有观点后套材料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治史方法,是应当否定的。但是,在纠正这种错误倾向的同时,有的同志却提出“论从史出”的主张。按照这种主张,就是“史料出观点”。如果说,在历史研究中应重视史料的考辨和研究,那是每一个严肃的史学工作者分内的事;但是,把它作为一个治史的口号或原则提出来,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根据“史料出观点”(即什么史料出什么观点)的原则去研究历史,就会坠入浩如烟海的云雾之中而难以自拔。列宁在《卡尔·马克思》这篇著名的文章里指出:“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④历史研究如果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就会迷失方向。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史学观,主要包括: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关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学说等。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的上述历史观都有所发展。⑤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近百年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的过程。如果把这种过程加以概括,那就是“观点和材料统一”、“史论结合”。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历史,必须坚决反对实用主义、影射史学、主观臆断和迷信盲从,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中国曾经是一个小生产者人口众多的国家,“一风倒”的现象,可以视作这个阶级遗留的一种影响。我们在一种潮流面前要学会辨识哪些是马列主义的观点,哪些不是马列主义的观点。最近以来,在“为历史而历史”、“论从史出”等“治史原则”的影响下,在个别刊物的一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很值得商榷的问题。有的同志在文章里把历史上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平均主义的口号说成比封建主义还坏,认为:“人民群众宁受比较正常、相对减轻的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而不要平均主义。”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是反动的”,而这次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洪秀全要“对中华民族发展缓慢、落后就是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关于对历史上的平均主义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是很清楚的。列宁在《纪念赫尔岑》一文里指出:“‘地权’和‘平分土地’的思想,无非是为了完全推翻地主权力和完全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而斗争的农民力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而已。”⑥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其主要矛头就是对着封建土地占有制的,表现出农民阶级反封建的强烈愿望,大方向是正确的。范文澜同志说:“在中国资本主义还未发展的年代里,不管太平天国革命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太平天国革命在客观上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前途。所以,按照太平天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农业社会主义的主张,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⑦那么,这场运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持上述论点的同志提出要这次运动的发动者和领导者洪秀全对中国的停滞落后负一定责任,这也就是示意人们,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妨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落后的一个根源。其实,中国社会停滞落后的原因,毛泽东同志已经说得很明确,在古代是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近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和压榨。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正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正是这个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迎头痛击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正如范文澜同志所指出那样,“太平天国革命作为先驱者来看,大路辂轮,还是值得中国人民的永远纪念。”⑧可见,把洪秀全及其所领导的革命运动视作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是不正确的。
    在一些同志的笔下,历史又将成为混沌迷离而无线索可寻的糊涂账。他们研究农民运动,强调农民政权向封建转化的必然性而否认地主同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强调近代化的必然性而抹煞人民大众同反革命营垒之间的对立和尖锐斗争,甚至颠倒历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大师所批评的一种客观主义倾向。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一文中指出:客观主义“只证明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不尽力揭示这一过程在每个具体阶段上所具有的阶级对抗形式;只是说明一般过程,而不去说明各个对抗阶级”。⑨列宁在批判客观主义时强调了“贯彻阶级矛盾理论”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揭示阶级社会的历史真实面貌。由此可见,历史研究,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代之以任何客观主义的治史口号或原则。对于我们初学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当人们愤怒地砸碎“四人帮”强加的种种思想枷锁,当前正继续解放思想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只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引导我们真正从各式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要坚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历史科学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