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谁立传? 为谁立传?从来是历史传记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众多历史传记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传主的变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史学中,历史传记基本上是程式化了的,传主尽是皇室家族、达官显贵、节妇烈女、儒林、文苑、忠义、隐逸等等。这类现象主要是由于政治需要而出现的,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及历史观。记得前些年在整修汉代大科学家张衡墓时,旧时墓碑上只写了他的做官的经历,对其巨大的科学贡献却只字未提。这不正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官本位的影响吗?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对“英雄史观”的批判,历史传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为谁立传的问题上有所前进。比如说一批科学家、农民起义领袖、艺术家,甚至普普通通的人,都出现了专门的传记,象罗尔纲先生为近代史上的小人物作传便是很好的一例。中共党史人物传记近年来的撰写成绩突出,每个省都为在那片土地上战斗过的优秀共产党人写出了传记。从历史进程看,他们大多是些普普通通的人,但正是他们谱写了巨变中的历史,无论从历史传记本身还是从把握社会历史的进程来说,都是一个发展。 但在这众多的传记中,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这就是为迎合猎奇心理而出现的对一些历史人物一窝蜂作传的现象。如慈禧太后、宦官李莲英、名妓李师师、赛金花等等,皆成为传记写作的聚点。一般说来,传记作品广度的拓展,象为先前曾忽略的宦官妓女等等作传,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问题是在这种趋众的心态下所作的传记,大都是急就篇,缺乏历史研究应有的严肃、科学的态度,或者可以把它视为是旧有创作心理的惯性发展。恕我们直言,此类作品,虽然出现于文坛、影视、但史学界亦不乏渐染此风者。这是令人深长思之的。 无论从作者还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为名人作传都是受欢迎的。特有的“名人效应”总有其独具的魅力,使撰述变得富有吸引力;一种好奇的心理也促使读者去了解这幕后的神秘。因此,为“名人”作传是人物传记的主要内容、越是有影响的人物,人们便越有兴趣。因此名人传记繁多也是正常的。在此同时,我们认为历史传记作者的视角也应进一步拓宽,多为普通人立传,广大读者固然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领袖人物感兴趣,但他们也关心那些平凡人的命运、追求和业绩,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读来当更觉亲切。当然,由于这一方面的材料极为缺乏,写作困难重重。但只要条件允许,历史传记作者自应努力,以期为拓宽历史传记内容作出贡献。 四、呼唤杰出的传记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历史传记的增多,涌现出了一些很有特点的传记作者,他们在传记撰写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实践与探索。但毋庸讳言,目前我们还缺乏杰出的传记作者,更没有出现独具风格的传记大师。 如何方能算是优秀的历史传记作者?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理想化的说法:历史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激情、小说家的技巧,三者间严谨是必持的撰述态度,激情与技巧则是好的传记不可或缺的两翼。 现在有一些传记(不论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传记,还是历史传记)的作者历史学功底较差,缺乏基本训练,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历史知识都没有。前一个时期播放的电视剧《洪秀全》,把太平军都扮成“旗人”的“发式”,以致引起舆论大哗。这些作者连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了。 在对传主的基本材料和史实进行一番研究之后,如何下笔,是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们认为,好的历史传记应当既是历史专著,又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传记作者必须把“花岗石一样坚定”的科学态度和“彩虹般绚丽”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然而,许多从事历史研究的传记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修养,形象思维不佳,传中所写人物遂显得呆板、暮气,读之如嚼蜡,只好置之高阁。这样的传记史实再准确,不为读者喜欢,也算不上好的作品。 当然,杰出传记作者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努力,相信中国定会有杰出的传记作者乃至于传记大师出现。 编者的话 历史传记是历史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拥有众多的读者;特别是以影视为载体的历史传记,影响颇大。然而在历史传记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或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着历史传记的健康发展。本着深入探讨历史传记诸问题的目的,遵循“双百”方针,今天起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历史传记理论与方法的讨论文章,欢迎史学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来稿既可从宏观把握,也可就某一具体问题或某种现象发表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