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评杰克逊“反银行斗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莫亚平/杨麦龙 参加讨论


    杰克逊的反银行斗争是“杰克逊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史学界对此斗争的评论却往往过于简单化。仅以“虚伪”、“欺骗”一言以蔽之,既不能说明这场斗争的性质和作用,更不能解释为何美国人民对杰克逊如此爱戴。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15)要正确地评价杰克逊所领导的反银行斗争,就应当全面分析它的前因后果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反银行斗争并非是两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一些美国政治家曾指责杰克逊,并且说他领导的反银行斗争具有两大阶级间阶级斗争的性质,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杰克逊虽然出身于南卡罗莱纳州边疆地区的贫苦人民家庭,在粗食淡饮中长大,从而具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心。然而,历史上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6)杰克逊本人早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以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杰克逊所代表的只能是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首先,杰克逊在否决第二合众国银行续发执照议案的咨文中,尽管强调了权利平等,但他所要剥夺的是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特权,即超出其“正当”权利的那部分权力,其次,杰克逊对于富有者所应当受到的保护完全承认。他在否决咨文中指出:“我们许多富人不满足同等的保护和受益,而想让我们用国会的法案使他们更富。”(17)在这里他所说的“保护”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自由竞争原则。只不过杰克逊认为政府的权力应保护一切人,既不应偏袒富人,也不应偏袒穷人,这正是恩格斯所形容的那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力图“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的国家制约力量(18)。最后,杰克逊领导的反银行斗争反映在经济方面,是以州银行取代了全国性的垄断银行,他反复强调的是小资产阶级也应受平等保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则反映出他小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典型观点:“秩序正是阶级调和,而不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19)。杰克逊在否决咨文中所提到的人民向政府的申诉权,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总之,杰克逊领导的反银行斗争绝不是两大阶级的阶级斗争,充其量不过是在大资本压迫下中小资产阶级所进行的一次经济改革运动而已。
    (二)不应把反银行斗争一概斥之为“实用主义”。
    小施莱辛格指出:“杰克逊决心搞垮银行,是出于本人的意愿”(20)。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早在1828年,当杰克逊得知银行曾利用资金反对过他,就对银行产生敌意。当银行要求续发营业执照时,更认定这是企图削减他选举的多数,使他陷入困境,更下决心利用人民的反银行情绪,搞垮第二合众国银行。在1832年竞选中,杰克逊追随者竭力把民主党纲领同反银行联系在一起。投票前夕,肯德尔在“老核桃俱乐部”(即民主党总部)发表一次竞选演说,宣称:“美国有自己新生的贵族制度,脑袋就是合众国银行,右手是保护关税和工业垄断,左手是日益增长的各州债务和各州的大公司。”(21)这显然是牵强附会的攻击。民主党党魁之一范比伦的话更充分揭示杰克逊党人的实用主义态度。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反对派竭力想从银行那里摆脱出来,但我们决心要把它们撮合在一起,再没有比这更妙的结合了。”(22)毋须赘言,杰克逊搞垮银行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为了连任总统,而在此动机的背后是对人民的利用和欺骗。
    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当杰克逊连任总统后,把联邦政府资金从第二合众国银行撤出,其目的却是为剥夺其过于膨胀的权力和稳定国内金融。1832年7月, 杰克逊否决了银行延期议案,绝望的比德尔决心全力造成一场经济危机。迫使政府屈服。他认为“只有外界出现灾祸的征兆,才能对国会产生一些影响。如银行被吓倒或受欺骗而放弃目前的措施,这种经济压力的减轻,就证明政府的政策没有破坏性和压迫性,银行就会被征服。”(2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比德尔实行货币紧缩,从而使信贷吃紧,工厂倒闭。商店关门,经济陷于一片混乱。面对这一形势,杰克逊果断地采取削减第二合众国银行的措施,用联邦政府资金救援了各州银行,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有人认为,一些州银行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们属于民主党系统,而并非银行业务所决定,其实这是缺乏根据的。从不久后杰克逊对州银行的态度即可说明这一问题,183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硬币循环公告”,规定土地办事处出售联邦土地只接受硬币,由于州银行硬币储备甚少,纷纷破产。直到卸任前的告别书中,杰克逊还不厌其详地指责大金融家对人民的危害,告诫人们要保持警惕(24)。可见,杰克逊在第二任期对银行斗争的动机与以前有所区别,把反银行斗争一概斥为“实用主义”是不公正的。
    (三)反银行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工人和西部农民的不满情绪。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大发展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加紧进行,工厂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也逐渐显露。1819年,由于第二合众国银行的经营不善,促发了美国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大批工人遭到失业流落街头,不少小农也因无力偿还欠债,被银行剥夺了抵押田产的赎买权而纷纷破产。“危机引起工人、农民对纸币和私人银行制度的敌意”,而且“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这种反银行情绪一直是一股主要的政治力量。”(25)实际上,这种力量就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对工业革命进行的自发反抗。杰克逊领导的反银行斗争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反银行斗争末期,杰克逊曾到辉格党老窠新英格兰和纽约做过一次旅行,“这次旅行是一次凯旋式的行进,伴随他的是轰鸣的礼炮、欢呼的人群、盛大的欢迎会和无休止的宴会……到处都在向杰克逊欢呼!”(26)杰克逊当时在人民中声望之高可见一斑。
    杰克逊的反银行斗争却使东部工商业资产阶级同他疏远。据统计,1828年竞选中,曾有不少富有者是支持杰克逊的民主党人,但1834年后他们却投向了辉格党怀抱。到四十年代,全国拥有十万美元以上资产的642个人中,有85%属于辉格党,“如果说杰克逊对南卡罗莱纳州的态度赶走了南部某些持不同政见的人,那么,他的经济政策则使全国的富人跟他疏远了。”(27)
    与此相反,杰克逊在下层人民中的声望日增,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这种情况:“劳动者开始把杰克逊当作自己的领袖,把他的党当成自己的党,而他们自己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慈善活动的党,却消失了。”(28)不待言,这里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骗,但同时也反映人民群众对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不满。许多劳工组织在杰克逊发表其否决咨文前后,对政府当局的态度判若两人。事实上,这场斗争并未给劳工带来任何利益。直至反银行斗争结束,杰克逊下台,劳工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受了骗,相继脱离了民主党。
    最后也必须指出,杰克逊领导的反银行斗争对美国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尽管第二银行管理不善,参与政治活动过于积极,从而僭越了其业务权限。但在当时,它是国内唯一能稳定金融市场、防止纸币泛滥成灾的机构,这样一个职能比较健全的银行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杰克逊想当然地把它摧垮,又没有取代以相应的机构,而将造币权和联邦储备交给了力量薄弱、管理极差的州银行,势必造成金融混乱、促发经济危机。美国史学家布雷·哈蒙德就曾指出:“他(杰克逊)所作的一切,结果是扼杀了一个健全发展的货币系统。”(29)这充分反映了杰克逊经济思想的不成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