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面对《始末录》这样一部“大历史”,人们对它的高度评价,对于我这样一个 普通读者来说,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我的目的不是深入研究它,而只想看看它大致 讲了些什么。老实说,它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穿插在整个“大历史”中那数以百计的“ 小故事”。其内容除了各代哈里发和王公大臣的传闻逸事,还包括民间发生的各类奇案 怪事,比如:女儿为爱杀死父亲、母亲改嫁凶手为儿报仇、小伙子如何变成了女性、一 个女人一胎生14个孩子等。其他阿拉伯史家的著作里虽也不乏此类故事,但似乎不如《 始末录》中这般丰富。这可能与作者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 公元14世纪是阿拉伯帝国多灾多难的时期。当时的马穆鲁克王朝统治着埃及和沙姆地 区,外有欧洲人和鞑靼人的不断侵扰,内有统治集团间的相互倾轧,加上瘟疫流行,连 年饥荒,物价飞涨,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作者的笔下,饥民们为活命,不 仅吃狗、吃猫,甚至连死人都吃。乱世之秋自然会发生许多太平盛世不会发生的事情。 作者不仅将亲历的时代概貌和真实的社会状况记载下来,使自己的著作有异于那些只记 载政权更迭、战争过程和名人亡故的史籍,而且循着这条脉络,注意搜集整理前朝各种 故事传闻,使自己的著作上下一气,从整体上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著述风格。值得指出 的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传说时有哗众取宠和过分渲染夸张之嫌,笔者在以前文章中谈到 的关于所谓唐朝皇帝向大食人进贡一事,便是其中一例。 《始末录》中记述的各朝各代、长短不一的小故事,在史学著作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还得由专家来说。我只是觉得其中一些读起来蛮有意思,所以想在这里根据阿拉伯遗产 复兴书局(贝鲁特)1997年出版的《始末录》中的内容,编译3则,让读者自己品味。 1.“八爷”的故事。阿拔斯朝有位哈里发名叫穆阿泰西姆。由于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 老8,是阿拔斯朝第8位哈里发,在位期间发动了8次对外扩张战争,生于伊历180年8月 ,有8个儿子8个女儿,在前任哈里发--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马蒙死后整8个月的218年从 沙姆进驻巴格达正式登基(笔者还要加上一句:他在位时间是公元833至842年),所以人 们称他为“穆塞曼”,意思是总和8有关的人。我们姑且叫他“八爷”。 八爷和其他哈里发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不会读书写字,乃一文盲哈里发。据说他自 幼不好学习,每日懒懒的在一个书童陪伴下到宫中的学塾去读书。后来这个书童生病死 了。一天,他的父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问他:“有日子没见那个 书童了,他怎么回事?”八爷回答说:“他死了,从此舒舒服服再也不用上学了!”父亲 说:“真没想到你讨厌学习到了这种程度,竟然觉得死都比它舒服?!得了,我的儿子, 从明儿起你别再去上学了。”从此再也没人过问他学习的事,他倒也乐得自在。 其实说八爷不好学习,也有点冤枉,他虽不好习文但酷爱习武。常年舞枪弄剑,使他 的体格非常健壮。据说在他哥哥马蒙当哈里发时,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兵营,看见有个女 人在那儿“儿啊,儿啊”哭喊。他上前询问,那女人说:“这个帐篷里的首领把我儿子 抓走了。”他闯进帐篷要那首领把孩子放了,首领不知道眼前这位是八爷,死活不肯放 人。八爷也懒得跟他再废话,只用一手便将他抡起来,只听那人骨头嘎嘎直响,还没来 得及求饶,便被八爷扔到地上,当场毙命。八爷把孩子交还给那位母亲,自己扬长而去 。 八爷当了哈里发后,对战争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他作战勇猛,用兵有方,为当年阿拉 伯帝国的对外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在阿姆立亚大败拜占廷军队,杀3万,俘3万 ,缴获辎重无数,连城门都运回巴格达装在自己王宫里。阿姆立亚之战,在阿拉伯历史 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毫不夸张地说,仅此一役就足以使八爷彪炳史册。 八爷最后死于重病,时间是伊历227年3月18日,终年48岁。更绝的是,他在位的日子 不多不少正是8年8个月零8天。八爷,神了。 2.四树分尸的故事。话说到公元1260年前后,阿拔斯期早已是江河日下,大权旁落, 各地由一些不听号令的素丹和国王统治着。当时管辖大马士革的是国王纳赛尔--大名 鼎鼎的萨拉丁后代。他看到蒙古人大兵压境,便想出走埃及和那里的国王古突兹联合抵 御外敌。谁知他走到半路,突然想起自己与古突兹之间原先有些仇隙,此一去恐怕凶多 吉少,于是临时决定转向一个叫做凯莱克的山区,以图固守。后来,旭烈兀攻破他的城 堡,他落荒而逃,最终被蒙古人擒获。其实,没过多久,埃及国王古突兹在巴勒斯坦一 带的艾因加鲁特大败蒙古军队。这一战役被认为是阿拉伯人抵抗蒙古人西侵的转折点, 从此蒙古人便开始走下坡路。所以阿拉伯后世史家提及此事,总发出“他要去了埃及就 好了”这样的感慨。 旭烈兀恼羞成怒,想起自己手中还个纳赛尔国王,便要将他杀了出气。他对纳赛尔说 :“你派军队到埃及与我作战,致使我军惨败,所以我要杀你。”纳赛尔辩白说:“这 怎么可能,埃及人也是我的敌人啊。”旭烈兀不听他的辩解,命手下找到一个有4棵大 树的地方,每棵树各在一个方位,彼此间相隔一定距离。他们将树的上端用绳子牢牢系 住,竭尽全力拉向中央地面,然后再用绳子的另一头紧紧捆住纳赛尔的四肢,最后大家 一起松手。可怜一代阿拉伯君主就这样活活被四树分尸了。(不知旭烈兀这个主意是否 受到中国古代五马分尸的启发,两者都够残忍的。) 国王纳赛尔当年7岁登基,政权由前朝大臣操控,尤其是他还有一个“垂帘听政”的奶 奶,事事都得听她的。直到奶奶死了,他才得以独揽大权。他是个深受百姓喜爱的国王 ,原因之一是他为人豪爽,花钱如流水。他爱讲排场,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据说 他顿饭都要花掉2万银币,鸡、鹅以及各种飞禽不算,光羊就要400只,除了传统的烧烤 煎炸形式外,必须做出各种花样。每日里他看着仆人们端着这些精美食物从他面前鱼贯 而过,大多数东西他是一口都不会吃。过后,宫里的人就把这些香喷喷的鸡鸭鱼肉拿到 王宫门外,以非常便宜的价钱卖给当地居民,一个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一大堆肉。长此以 往,住在王宫周围的平民百姓竟再也不在家起火做饭,到点儿就来排队买肉。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中国“酒池肉林”一类形容帝王将相奢侈生活的成语,但中国 人绝少交代那些吃不了的好东西被如何处理,倒了、扔了、下人吃了,都无从知晓。相 对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王纳赛尔这种“宫内羊肉多,便宜墙外 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施舍--的做法,倒比较可取,也比较可爱,既摆了国王的 谱儿,又没糟蹋东西。 3.“小李子”的故事。大约在公元1274年,占领巴格达的鞑靼国王派一位叫阿拉丁的 大臣前往土斯太尔(位于今伊朗西部与伊拉克交界的胡齐斯坦省)一带视察。大臣领命来 到该地,明察暗访,发现许多当地人都在谈论一个叫“李”的年轻后生。我们权且叫他 “小李子”。此人乃一商贾的子弟,习读过《古兰经》,懂一点伊斯兰教法,对伊本· 西那的著作也有所涉猎,还会看星相。孰料,一日,小李子忽然宣称自己是玛利亚之子 耶稣。而当地人中的愚昧无知者,竟有不少对此信以为真。他让信徒们从宗教功修中, 去掉晡礼和宵礼。大臣命人将小李子带来,当面问他此事。他发现小李子是个很聪明的 人,只是他妖言惑众,居心不良,于是传令将他杀了。之后大臣又令众人将小李子及其 追随者所用之物,一抢而光。 这个故事中的小李子自称的“玛利亚之子耶稣”,也可译作“麦尔彦之子伊萨”。伊 萨,一译尔撒,是《古兰经》中记载的著名古代先知,与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 和穆罕默德并称为真的六大使者。有人认为伊萨即《圣经》中的耶稣,穆斯林经学家一 致反对,认为决不能将两者等量齐观。而小李子取消两次礼拜的主张,从伊斯兰教的角 度讲,纯属离经叛道,在穆斯林中不可能得到响应。所以在未请教方家之前,暂取现译 。 当然,选择这个小故事,兴趣所在并非小李子在搞什么名堂,而是他的姓氏或名字。 笔者选用的“李”,在阿拉伯语原文中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k5nc02.jpg))。其读音 近似“力”,按通用拉丁字母拼写法应为“Lī”。另请注意这个“双括号”,它在阿 语中的作用基本相当于汉语的引号。括号中的词句一是所谓直接引语;二是一些特殊的 词,后者经常是要提醒读者这个词可能是外来语,比如外国人名、地名等。这个双括号 应是校勘者所加,因为阿拉伯文古籍一般没有任何标点符号,这说明作为专家的校勘者 也已认定它不是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名姓。那么对当年所谓大食人来讲的外族人当中, 最有可能使用这一名姓的便是我们中国人了。加之故事中提到小李子是一商人的儿子, 而中国人若在那时的阿拉伯帝国定居,从事商业活动恐怕是最理想最便当的,就像早年 来华的大食人一样。因此我以为小李子极有可能是一中国人,至少是有中国血统。 其实“k5nc02.jpg”对搞阿语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在中国人姓氏中的“李”字,译为 阿语正是这种形式,而中国穆斯林中的李姓人氏,至少其中一部分,据学者们考证,其 祖先的姓氏是由阿拉伯人名“k5nc03.jpg”(阿里)转化而来的。小李子是不是中国人,作 为一个个案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从他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比如中 外学者对大食人来华问题的研究,可用“早、多、广、深”4个字来概括,而它的反向 问题即中国人在大食的问题,其研究相对便薄弱得多。中国典籍中关于大食的记载要比 阿拉伯典籍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多,这是一个事实。但小李子的故事是否告诉我们,在阿 拉伯典籍中会有一些有关中国或中国人的信息,我们尚未发掘出来呢? 最后想说的是,由于不是专门研究者,自己在浏览阿拉伯古籍时比较随意,有一些重 要的段落话语未能及时记录下来,加上伊本·凯西尔的《始末录》和伊本·赫勒敦的《 历史》是交替着看的,所以我只能肯定他们二人中的一个说过下面这句话,却忘记了究 竟是谁说的。这句话是(大意):“在我的这部长长的历史中,有些故事传闻,我知道它 们可能没有确凿的根据。我把它们记录下来穿插在书中,是为了你--读者,在阅读整 部历史觉得疲劳时可以得到一点轻松的感觉。”看来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阿拉伯史学家 ,他们想得太周到了,包括我这样一个几百年后的外国读者。坦率地讲,若非“八爷” 和“小李子”等小故事吸引着我,莫说细读,就是翻看像《始末录》这样一部千余万字 的大历史,也是很难坚持到底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