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屯垦边疆的守望者 伊犁锡伯族历史遗存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春海 参加讨论

风雨关帝庙
    离开靖远寺,记者直接前往关帝庙。这座关帝庙,位于孙扎齐牛录村的村头,并不像靖远寺一样风貌保存完整。乘车过去,远远地就能看到土灰色的砖墙和斑驳的白色墙皮。在村头,这座关帝庙显得很不起眼。
    原来的关帝庙主殿并不直接暴露在外面。今天,仍能看到主体建筑前残存着一段不到1米的砖砌短墙,但已是断壁残垣。文物残片满地散落,与当今的砖瓦有很大不同,使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关帝庙的主体为一层的土木结构,建造在2米左右高的黄土台基上,双顶的设计扩大了内部空间,而门窗等早已经荡然无存。跳上去看,庙内的梁柱结构犹存,只是已经没有了关羽的像。像已经遭到破坏,原先像后的位置有一个大大的砖石脱落的洞。而东壁还有一个大洞,直到屋檐,成人都可以从中钻出。地面凌乱,甚至有些树枝和垃圾。梁柱上的漆皮几乎已经完全脱落,但是仍残存着一些绘画的痕迹。当年的雕梁画栋,从中可窥见一斑。关帝庙的正面梁柱上悬挂着“孙扎齐牛录关帝庙”的匾牌,还挂着“自治区保护文物”的牌子。但是,当前暴露于风雨的关帝庙似乎并没有得到专门照管。
    关羽崇拜是锡伯族人的一项文化特征。关羽的忠义,受到锡伯族的崇敬。而锡伯族在清朝,以忠勇著称。关帝文化融入了他们的民族精神。
    至今,在新疆锡伯族居住地区还流传着关公救助锡伯兵的民间传说。贺灵与佟克力合著的《锡伯族历史与文化》中介绍,“锡伯营总管鄂尔古伦奉命率800名锡伯骑兵赴南疆与叛军作战。在大战中士兵看到一位大红脸,身着红战袍,手提青龙大刀,在千军万马中东杀西砍,杀得叛军抱头逃窜,将匪逼到山脚,为生擒叛首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伊犁锡伯营八个牛录均建造了关帝庙,每逢这一天祭祀关帝爷,祈求人们平安无事。”
    据悉,在历史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八旗都曾多次建造关帝庙,现仅孙扎齐、纳达齐、乌珠等牛录遗址尚存。
    图伯特祠堂和大渠
    在纳达齐牛录乡北街,作为孙扎齐牛录关帝庙的兄弟庙宇,“纳达齐关帝庙”同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这座关帝庙始建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系该牛录迁移新址后所建。
    走进这座关帝庙的南大门,如同走进了一段悠远深长的历史。关帝庙大殿的台阶上,落满了桑葚,一位看守人员细心地扫着。伊犁地区植被丰茂,鸟的种类很多。它们在各处婉转地鸣叫着,更衬托出这里的清幽气氛。
    据悉,这座关帝庙内原有关公半坐像,两旁是关平和周仓像,但是这些塑像都已被毁坏殆尽。庙内正殿东西两壁,各绘有12幅《三国演义》壁画,展现了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场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锡伯族与关公崇拜密切相关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
    这座关帝庙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锡伯族的总管、杰出人物图伯特的祠堂。祠堂中陈设着图伯特胸像,为真人大小的铜像。他长髯垂胸,身着清式对襟上装,双目远视。在像前的供桌上,除了三个铜制香炉,还有两瓶白酒和两只玻璃酒杯。可见,今日的锡伯族人对这位本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仍然尊崇有加。像的背后,则为察布查尔布哈(即大渠)的龙口图片:蓝天下,绿树葱茏,伊犁河水也作蓝色,这里是察布查尔山口,在大渠的龙口建成之后,伊犁河水流入大渠,灌溉沿路的土地。
    图伯特的生平简介中说:“嘉庆七年(1802),图伯特为戍守边陲及锡伯黎民之生计,知农政之要,雄才大略,躬身勘察,指挥施工,率军民四百余人,经七年之艰,于嘉庆十三年,凿深一丈,上阔三丈,下阔一丈三,长达二百余里之大渠,谓之‘察布查尔布哈’。辟田千顷,遂大丰殖,功绩卓越。
    图伯特的重大功绩之一就是带领同族乡亲开凿了这条叫做”察布查尔布哈“的大渠。开凿这条大渠,实际上在当时是为形势所迫。在贺灵与佟克力合著的《锡伯族史》中这样记载:“安定适宜的环境使人口逐年增多,现有的耕地紧蹙不敷耕种,到嘉庆年间,耕地无法再扩展,南岸地势又高,苦于无水,而且锡伯营向无官给口粮米面,亦无‘滋生银两’,在此情况下,解决耕地和粮食问题迫在眉睫。”
    这条大渠的开凿成功,被认为是清代新疆水利史和屯垦史上的一件大事。1816年徐松所著的《西域水道记》中曾有详细记载:“嘉定初,有部人图默特(即图伯特)创议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自崖上凿渠,亦东西长二百余里,工费繁钜,部人嗟怨,图默特率排众议,数年乃成,既浚新渠,辟田千顷,遂大丰殖,雄视诸部。”
    在当时,锡伯族人兴修水利,开荒造田,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发展了畜牧业生产,这也给伊犁其他营树立了典范,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
    在临近关帝庙的村内,记者看到分支的水渠已经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渠水流经每家的院前,取水非常方便。一位老奶奶坐在渠旁,似乎在回忆往事。
    汽车开出村子,记者来到这条渠的干渠旁。确实如介绍所说,渠上有近三丈宽,大多数地方仍然是原貌。因为是引伊犁河水,渠水滚滚,水量很大,如同其他地方见到的一样,水色浑黄,不见渠底。
    这条大渠,不仅仅是铭刻历史记忆的依存,还是一个如同都江堰一样造福后世的“活文物”,仍在发挥着灌溉一方田地、滋养附近百姓的作用。记者在渠所经的地方看到了大片的稻田和绿树,正是有渠水灌溉才出现这样的沃野。在田边,记者遇到一位正在这里劳动的刘姓中年人,他穿着朴素,把胶鞋脱下来夹在肋下。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是湖北,因为女儿嫁到这边,所以也到这里劳动。因为有水浇灌,这里的田地与湖北老家的稻田不相上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