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曹操霸府述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柳春新 参加讨论

建安年间的当权者曹操起自一个“名微众寡”的普通军阀,他通过掌握汉献帝,“挟天子而令诸侯”,成为名义上的汉室宰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曹操先后任大将军、司空、丞相,对汉中央朝廷的设官制度屡加变更,把大批的文臣武将罗置在自己府中,由他直接控制,从而使其司空、丞相府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霸府”,汉献帝朝廷则形同虚设。以后,曹操又晋爵魏公,建立起魏国的职宫系列,把文武群僚纳入其中,在事实上造成“以魏代汉”的政治格局,从而为最终实现汉魏嬗代的历史转折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探讨曹操霸府的建立和演变过程以及它的组织系统和运作机制,揭示其中的政治内涵,便是我们深入理解汉末政治运动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曹操霸府的建立和演变过程
    东汉末年的政治危机表现为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而其根源则在于皇室的腐败衰落。以董卓奉召进京,随即采取废少立献、迫何太后归政等非常之举为契机,东汉皇权运作的旧机制开始被打破,皇权更替的过程由此而发轫[1]。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变:先是董卓迫于关东联军的军事压力,挟持献帝迁都长安;不久李傕、郭汜取得了对朝廷的控制权,两人还分别劫质了献帝和公卿百官;稍后献帝脱离凉州军阀的掌握投奔“白波帅”杨奉等,在弘农曹阳被李傕、郭汜打败,公卿百官多被杀戮。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东汉皇室来说是极其沉重的,一方面皇帝沦落为军阀手中的傀儡,皇权固有的神圣性荡然无存;另一方面公卿百官死丧殆尽,中央朝廷已名存实亡。
    当东汉皇室苟延残喘,皇权存续系于一线之际,各地的军阀割据势力却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左右政局的主要力量。然而,只要东汉皇室继续存在,皇帝的天下共主名分未被废止,就必然要对现实政治的运行产生影响力。对于那些新起的军阀割据集团来说,问题的症结在于:衰而不亡的东汉皇室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应该如何处理与皇权的关系?这是现实政治提出的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而对此的不同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各军阀集团的命运。
    对于上述问题,汝南袁绍、袁术兄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袁绍拒绝谋士沮授要他奉迎献帝、“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建议,决意弃置汉朝皇帝,兼并天下而称王称帝;在他看来,东汉皇室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左右政局的因素。袁术更是断然僭位称帝。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作为由专制皇权自身孕育发展起来的世家大族势力代表,它以汉朝的当然继承者自居,图谋篡汉自代,是有典型意义的[2]。然而,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汉末的时代,东汉皇权虽则衰微,但却拥有异常深厚的社会政治土壤,任何贸然更改或替代皇权的行径,都要冒极大的风险,袁术、袁绍先后失败,不过是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袁氏兄弟之外,其他比较大的军阀集团如刘表、刘璋、张鲁等,虽然不敢背弃汉室,但囿于自身的政治抱负等条件,大都对汉献帝的潜在政治影响力认识不足。其中只有曹操独树一帜,不仅充分认识到汉献帝的巨大政治价值,而且积极进行争夺和利用汉献帝的活动。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其家族发迹史是与皇帝、宫廷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他对于东汉皇权认识深切,“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3](卷十九注)。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之后,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以此作为成就“霸王之业”的基本条件之一[3](卷十二)。曹操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为此他特意派遣从事王必前往长安上书,借机窥探朝廷虚实。建安元年(196),汉献帝在“白波帅”杨奉、韩暹等挟持下由河东回到洛阳,曹操遂正式提出奉迎献帝都许的议案,并在谋士董昭的策划下,成功地将献帝迁徙到许,控制在自己手中[4]。
    曹操取得对汉献帝的控制权,也就掌握了当时政局的枢纽和关键,自此揭开了他利用汉室名号、确立霸府统治的新篇章。
    首先,恢复了汉朝的宗庙社稷制度。此举树立了曹操保全汉室、延续皇统的功臣形象,从而他在“匡佐”的名义下,进行一系列强化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显得名正言顺。
    其次,确立了自己的辅政大臣地位,建立起以相权为中心的集权统治秩序。还在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至洛阳迎接汉献帝时,献帝以曹操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赋予他处分朝政的权力。九月,献帝又以曹操为大将军。至十一月,由于袁绍反对,曹操辞去大将军职位,转任司空,领车骑将军。东汉中央决策行政体制采取三公制度,太尉、司徒、司空分别领导九卿而又共同参预决策,至中叶以后,大将军职位复居三公之上,拥有更大的决策行政权力。曹操始而谋求居大将军职位,遇到阻挠后被迫退任司空,但无论如何,他以司空录尚书事,在制度上已经取得了执政大臣的地位,故史称“百官总己以听”[5](卷九)。
    曹操要重建集权统治秩序,恰当地处理与汉献帝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前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里,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相权一般是由君权派生而又受君权制约。曹操在汉献帝的名义下,以汉朝宰相的身份号令天下,当然要受到这一权力结构关系的约束。但是,曹操利用汉献帝,决不是要恢复旧的皇权统治秩序,因而突破上述权力结构关系,凸显相权,又是必然的选择。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世语》记载:
    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曹操)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这是有关曹操与汉献帝之间关系的一则重要记述,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三公领兵朝见天子,通常发生在君相关系紧张的非常时期,制度规定三公须“交戟叉颈而前”,反映了天子对三公的防范;二、上述旧制在建安初恢复,它所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当时手握重兵的权臣曹操;三、这项制度严重损害了曹操的威严,因而曹操自此不再朝见天子。这些情况表明,曹操实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战略,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来自汉献帝及其追随者方面的阻力。曹操不再朝见天子,那么他借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只是通过间接地上表奏来进行,其中“请示”的成分已所剩无几,而他基本上是独立地裁决军政大事。这样,曹操就从形式到内容方面解决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战略问题,相权的中心地位得以确定,代替皇权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