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曹操霸府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柳春新 参加讨论

第三,大量征辟名士,一方面用以充实汉献帝朝廷,更主要的则是把他们罗置在自己的司空府中,把司空府建设为规模庞大、无事不统的霸府。这里所说的“霸府”,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相对于皇帝和朝廷而言,宰相和相府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相权取代皇权,相府是权侔朝廷的“霸府”;二是相府的规模和组织系统相当庞大,有别于通常建制下的相府规模和组织系统,在外观上更像是与朝廷并立的“小朝廷”,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二元权力架构,而实权则归于相府。
    自建安元年曹操任大将军、司空以后,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霸府统治逐渐确立下来。从那时起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 霸府统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其间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而霸府统治则一步步地发展深化,最终孕育催生出新的皇权。
    第一阶段,自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三年(208)。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枢体制在形式上仍然沿用东汉三公之制,除司空曹操外,尚有司徒赵温,太尉一职则长期空缺。其间值得注意的现象,首先是汉献帝及其追随者反对曹操建立霸府统治的图谋,以及曹操为确立霸府统治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建安五年(200)正月, 汉室外戚车骑将军董承(献帝祖母董太后之侄)联络一部分官员,密谋诛杀曹操。曹操挫败了这起阴谋,董承等人被夷灭三族。董承的谋反之举据说是受了献帝“密诏”。此后的建安八年(203)十月,曹操“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5](卷九)。司直官最初由汉武帝设置,为丞相属官,其职责是“佐丞相举不法”,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一职仍旧,至光武帝时罢废。曹操在此时恢复司直官,自然是把它作为自己的司空属官,这是对旧制的突破和改造,而司直代表曹操本人督察朝廷百官,反映出曹操力图强化对许都朝廷的控制。
    这一时期曹操霸府也有了新的发展。建安九年(204)九月, 曹操攻破袁氏老巢邺城,自领冀州牧(同时让还兖州),对冀州实行直接治理。其后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3](卷十四注)。曹操辟召的四州名士, 除少数直接进入司空府外,大部分都在冀州府任职,冀州府成为曹操霸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曹操自此长期居留邺城,其司空府亦由许迁移到邺,而另置留府处理许都事务。这样,曹操就把汉献帝朝廷搁置在许都一隅,在邺城放手发展自己的势力,使邺城成为新的政治中心。
    第二阶段,自建安十三年至建安十八年(213)。 这一阶段以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为标志,霸府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由霸府统治孕育催生出新皇权的倾向也逐渐明朗。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借故将司徒赵温免官。六月,汉中央朝廷正式罢废三公官,重新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并以曹操为丞相。八月,又以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这一番中枢体制的变更,在形式上是由东汉的三公制度恢复到西汉的丞相制度(注:西汉前期有所谓“三公”官,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是,由于太尉不常置,御史大夫的地位又不及丞相和太尉,因而丞相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最重。参看陈仲安等《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第1-4页。),而相应地在内容方面,则是把分散的三公权力重新集中于丞相一人。很明显,恢复丞相制度为曹操强化霸府统治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使其独一无二的宰辅地位更为稳固。
    曹操就任丞相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在当年八月诛杀了太中大夫孔融。孔融很早就认为曹操“终图汉室”,因而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多有讥议,他建议“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便是敏锐地意识到曹氏势力的膨胀,必然朝着封藩建国、进而取代汉室的方向发展,所以预先加以防范(注:《资治通鉴》卷65“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八月”条,胡注云:“千里寰内不以封建,则(曹)操不可以居邺矣。”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第2081页。)。以诛杀孔融为契机,曹操加紧实施封藩建国的步骤。建安十六年(211)正月, 汉献帝以曹操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同时封其三子曹植、曹据、曹豹为侯。十八年正月,曹操又以献帝的名义“并十四州,复为九州”,目的是通过恢复古时的大冀州,扩大自己直接控制的区域(注:《资治通鉴》卷66“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正月”条,胡注云:“复为九州者,割司州之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及幽、并二州皆入冀州……此曹操自领冀州牧,欲广其所统以制天下耳。”同上,第2118页。),并为建立魏国预作准备(此前曹操已特意增加了魏郡所辖县数)。同年五月,汉献帝被迫以冀州十郡策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殊礼。至此,曹操完成了把集权统治转化为封藩建国的关键步骤,旧的皇权体制进一步被突破,新的皇权已经显露端倪。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曹操在建立魏国的过程中,克服了来自其政权内部的巨大阻力,而造成这种阻力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最重要的谋臣荀彧。荀彧出自著名的颍川荀氏家族,怀有深厚的大族情感和浓重的正统观念,他以“匡佐汉室”为己任,反对曹操晋爵国公,受赐九锡。荀彧为此遭到曹操冷落,被迫自杀。
    第三阶段,自建安十八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 这一阶段以曹操有计划地实施“以魏代汉”的政治步骤为基本特征,同时篡汉建魏与反魏兴汉的斗争也最为尖锐。曹操称魏公以后,在当年十一月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魏国职官,由其属下的重要臣僚充任。此后魏国的职官系列逐渐完备起来,本为汉官的文臣武将大都接受了魏国官号。与此同时,曹操的威望也日益隆重。他在建安二十一年(216 )四月晋爵为魏王,随后在各种重要礼仪方面享有与皇帝同样的规格,并选定曹丕为魏太子,确立了继嗣。所有这些都表明,东汉皇权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曹氏代汉成为定局。
    当曹操露骨地实施“以魏代汉”的各项步骤时,其政权内部的亲汉势力反应强烈,由此造成双方的激烈对抗和冲突。建安十九年(214 )十一月,汉献帝伏后因对曹操不满而被诛杀。二十三年正月和二十四年九月,在许都和邺城相继发生了两起针对曹操的谋反事件,目的都是要阻止曹操篡汉称帝。尽管这两次谋反均被及时镇压,但却暴露出存在于曹操政权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从而对汉魏易代的进程产生了直接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