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儒家诗乐思想初探(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哲学史》 李锐 参加讨论

但有学者认为,这正与《汉书·艺文志》“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之说相合,并认为沈约《奏答》在前,撰《宋书·音乐志》在后,《志》中说:
    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著《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殊。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得二十三篇。然竟不用也。说明采用了《汉书·艺文志》河间献王刘德作《乐记》的记载,而且未提刘向所发现本与王禹所献本的不同,更未提《乐记》取《公孙尼子》之说,其文意比《艺文志》更为明确,因而排除了将“与禹不同”说成作者不同的可能性。并据刘向《别录》所列《乐记》有《窦公》、《乐器》章,而《风俗通义》卷六《声音》引有:
    笛,谨按《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认为《汉书·艺文志》的《乐记》,是刘德所作(注:见蔡仲德:《〈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第86页,第170~172页,第94~96页等。)。
    案汉初制氏传乐而“不能言其义”(注:见《汉书·礼乐志》,第10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河间献王所献乐, 公卿大夫也“不晓其意”,“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但当时公卿都“以为久远难分明”(注:见《汉书·礼乐志》,第1071~1072页。),看来所言乐义并不很高明。此《乐记》终因王禹而有名声,因而被刘向的《别录》称为《王禹记》,这与四家《诗》及《公羊传》、《谷梁传》等以传人为名,而不推本先师的汉代习惯是相符的。但这本书在世间流传者,当然是被称为《乐记》。《风俗通义·声音》解“管”、“柷”、“筝”、“籁”,皆称引“礼乐记”,唯“笛”称“乐记”,“竽”称“礼记”。笛、竽之始见,多有争议,此处尚未发现其它版本或相关资料可以据补缺字(注:参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第283~3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或应劭称《乐记》, 就是为了与《礼记·乐记》以相区别。且应劭及其他汉代人所见《乐记》,很难说便是刘向所校定的《乐记》,不能排除汉儒补记一二的可能性。因文献不足征,待考。
    班固说刘德所作《乐记》,所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注:见《汉书·艺文志》,第17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对刘德所作《乐记》,明显评价不高。沈约说“刘向校书,得二十三篇。然竟不用也”,当是因为见到《礼记》中《乐记》有残缺,又刘向曾上书“陈礼乐”,但因向卒、成帝崩而未行(注:见《汉书·礼乐志》,第1033~1034页。),故而感叹“不用”。以为沈约推翻了自己过去的说法,恐是误解了文意。至于《窦公》章等,由于记文已失,当前难以评说。
    其实,《太平御览》卷一七引有:
    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自居部职也。
    又曰:万物怀任交易,变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既分,精耀出布,庶物生。精者为三光,麄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污中,污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注:见《太平御览》,第86页A,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用上海涵芬楼影宋本复制重印。)。有比较成熟的五行思想在内。而《礼记·乐记》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注:见《礼记·乐记》,《十三经注疏》1531页B~C。),《荀子·王制》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注: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1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则此处之“乐记”,倒可能是刘德及毛公等儒生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所作《乐记》的佚文。
    总之,由儒家诗乐思想发展的源流来看,《毛诗大序》和《乐记》在哲学思想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根据先秦的书籍体例,我们不当以“抄袭”的观点去看待二者。后儒虽然大大发展了诗乐思想,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传承逐渐湮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