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的决策 艰苦的征程(2)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适时作出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战略进攻的矛头就指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中原地区,特别是战略重地大别山地区。我三路大军出击中原后,迫使国民党将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大量南调,回防中原,从而逐渐失去其战略主动权。 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3](P188)我南线大军经过半年奋战,到1947年底,先后歼敌20余万,在中原4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内建立起了包括2000万人口在内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其他地区也发动了广泛的游击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形势,而我内线部队也利用敌人主要机动力量被牵制于中原地区的有利时机,开展了内线歼敌,恢复解放区的胜利进军。如山东境内,到1948年3月,蒋军就只有13个整编师26个旅的兵力了(1947年3月敌重点进攻山东时为24个整编师60个旅)。我山东兵团经过胶东保卫战、胶济路西段、中段和津浦路中段等战役,逐步恢复了山东解放区。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兵团的外线出击,共同构成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钢铁洪流,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胜利是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也是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广大指战员不避艰险、英勇奋斗取得的光辉业绩。在这一战略攻势中,刘邓大军转入反攻时间最早,出击距离最远,遭受的军事压力最大,吃苦最多,因而业绩也就更为辉煌。 二 刘邓大军挺进与转战大别山,在战略全局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自身也经历了解放战争史上可谓最艰难的历程,全军将士上至统帅刘伯承、邓小平,下至普通战士,都经受了同一时期全国所有战场中最为严峻的考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纪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我们既要大力歌颂这一斗争的光辉业绩,更应看到这一胜利来之不易。 刘邓所部在大别山斗争中遭受严重损失,首先在于千里跃进大别山,远离根据地,断绝了后勤供应,处境十分艰难,加之长时期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整,因之造成了严重减员。 在战争史上,孤军远征的种种艰难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损失,我们应是熟知能详的。在我党历史上,几次无后方依托的远征,都留下了兵员大幅减少甚至全军覆没的惨痛记录。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半路被打散,三万军队保存下来的不足千人;方志敏、寻淮洲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征战半年,行程数千里,1935年11月在皖南地区遭受失败,寻淮洲战死,方志敏被俘牺牲;中央红军长征一年,征战两万五千里,虽胜利到达陕北,但兵力却由开始时的8.6万降为不足7千;1936年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最后全军覆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由于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奋战,胜利完成了战略任务,但由千里跃进到大别山转战,部队遭受的损失及由此带来野战能力的严重下降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历史上,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兵团之一,是一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解放战争开始时,在全部126万人民解放军中,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为2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强。解放战争第二年开始时,我军总兵力上升为195万,刘邓所部也增加为42万。其中野战部队为28万(全国103万),论数量,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东北、华东、晋察冀、西北、晋冀鲁豫)中位居第一。刘邓所部向以战斗作风过硬并以善打巧仗闻名,因而在解放战争第一年中取得了与华东野战军不差上下的辉煌战绩。但这支被称为由“常胜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却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元气大伤,部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刘邓野战军先在鲁西南战役中苦战28天,虽取得重大胜利,但自身也遭受严重伤亡(1.3万),并急需得到休整。但由于当时陕北敌情严重,党中央处境困难,中央急盼刘邓尽早向大别山出动以调动敌人。在此情况下,刘邓率全军取消休整,进而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踏上了千里征途。南进中,部队不顾敌23个旅的追堵,冒着枪林弹雨,跨越被战士们称为“第二个草地”的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夺关斩将,拼死争夺,一路上已有不少减员,特别是通过黄泛区时,由于炮车无法通过,刘邓只好下令将重炮、大炮就地埋掉或炸掉,这无异于将野战军解除了一半武装。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远离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失去了后方支援,严重的困难便一个个迎面而来。一是伤员、病员无处安置,并没有医药治疗,而国民党军队和当地的反动民团、政治土匪则专门寻找我军伤病员安置地,一旦发现就用残忍的手段将他们杀害。这对我军士气不能说不是很大的影响。进入大别山后,部队指挥员多有消极避战思想,即与此有关。二是武器、兵员得不到补充。刘邓大军千里征战进入大别山后,人困马乏,弹药奇缺,更由于远离根据地,后方供应不上,部队减员也无法补充。没有了重武器,加之敌强我弱,部队打不到大的歼灭战,而没有大的胜利,装备难以改善,兵员也得不到补充,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刘邓部队在大别山越打越少,原因主要在此。三是粮食补给困难。四是敌情严重,部队连续行军作战,加之无后方依托的作战,没有休整机会,致使战斗力日趋削弱,士气也难以得到提高,逃跑现象一直十分严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