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清末中日关系何来“黄金十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天津社会科学》 李侃 参加讨论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极力主张采用日本政治模式推行变法维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则是康有为的《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他认为日本之所以能转弱为强,打败中国,就是因为明治维新,实行了新政新法,而中国要想独立富强,最方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取法日本。他说“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大地矣。”“譬如作室,欧美绘型,日本为匠,而我居之也;譬如耕田,欧美觅种灌溉,日本锄艾,而我食之也。”“臣考日本之事至久且详,睹前车之覆至险可鉴,若采法其成效,治强又至易也。”他说欧美成为近代强国,经过了三百年,日本效法欧美而成为强国,只用了三十年,如果中国“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223、224页)康有为不但把仿效日本当作中国转弱为强、变贫为富的捷径,而且认为易如反掌。在“百日维新”前后,他本人和为杨深秀代笔屡上奏折,建议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派近支王公赴日本游历考察;拨出经费翻译日本书籍。而由他编写并向光绪进呈的《日本变政考》,实际上就是建议皇帝参照日本明治维新的办法,制定中国的变法方案。
    1898年初,日本参谋部派神尾光臣、梶川重太郎、宇都宫太郎奉参谋次长川上操六意旨来华,向张之洞游说中日联合,共同抵制“西洋白人”。神尾等三人在汉口会见了谭嗣同。神尾说:“彼我本兄弟国,贵国遇我良厚,不意朝鲜一役,遂成仇衅。又不意贵国竟不能一战,挫衄不可收拾。嗣兹以来,启各国心,危若朝露,每一回首,悔恨何及。然贵国亡必及我,我不联贵国将谁联?”这是战胜国日本的军部官员对中国维新派民间人士的谈话,战胜国在打败了对手并从对手那里取得了大块领土、大量赔款和特权之后,对战败国表示懊悔和怜悯,并且表示愿意与昨天的对手联合。这显然出于日本为联英拒俄,并“安抚”中国的策略。神尾又向谭嗣同表示:“侧闻湘省风气大开,钻研学政,无任钦迟,尤愿纳交,相为指臂。且振兴中国,当于湖南起点。”(《唐才常集》第151-152页)谭嗣同则表示:“晤日本政府所遣官员三人,言中日唇齿相依,中国若不能存,彼亦必亡。故甚悔从前之交战,愿与中国联络,救中国亦以自救也。并闻湖南设立学会,甚是景仰。自强之基,当从此起矣!夫日本席全盛之势,犹时恐危亡,忧及我国,我何可不自危而自振乎!”(《谭嗣同全集》下册,第398页)谭嗣同的同乡挚友唐才常也在同年4月1日《湘报》的第23号上发表《论中国宜与英日联盟》的文章,说“中日构衅,如两瞽相遇,而争道不休;两瘖相怒,而色然以斗。伺其旁者,或攫取其衣冠去,莫之觉,此可谓大愚不灵者矣。今日人既愿与我联盟,且愿密联中、英相犄角,且愿生命死生相扶持,千载一遇,何幸如之!何快如之!”(《唐才常集》第152页)谭、唐等人虽然没有忘记甲午之役的奇耻大辱,然而审时度势,也只好联合日本和英国以抗俄国,并且向日本学习“实学”,以救燃眉之急,再图富强之策。唐才常又于1899年11月20日在日人山根虎之助主编的上海《亚东时报》上发表了《日人实心保华论》,不但盛赞日本帮助中国开通风气,培养人才,甚至说这将“成将来二国合帮之局,而杜欧势东渐之一大关棙也。”(《唐才常集》第193页)可见日本军部官员对中国维新志士的游说策动,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而维新派的一些人士也对日本的“善意”充满了幻想。然而,由于戊戌变法以光绪被囚、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都门告终,而唐才常等一批自立军骨干人物,也被张之洞杀害,维新派在日本对华侵略天平上的砝码已再无足轻重,再也不与“纳交”联络,而弃之如敝屣。在《辛丑和约》取得了它所要取得的大量赔款、财富和特权之后,就转而去“帮助”、“扶持”清政府实行“新政”了。而经过戊戌、庚子两次流血,取得惨痛教训的维新派中一部分人(如秦力山、毕永年、林锡珪等)也从维新派中分化出来,加入了民主革命的行列。
    以慈禧、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集团的当权派,当他们扑灭了戊戌变法,扼杀了义和团和自立军,签订了《辛丑和约》之后,又重新登台推行“新政”,确实成了全面仿效日本、照搬日本模式最热心的“学生”。连接不断的官员赴日考察,连篇累牍的奏章条陈,对日本的政教制度,赞不绝口,移植搬用,不一而足。仿佛中日关系真的进入了一个“和谐”、“亲善”的新时期,也就是所谓“黄金十年”。然而,十年“新政”不但未能挽救清朝覆亡的命运,反而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一响,“新政”连同它的推行者一齐宣告完结。此后直到1945年的中日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可谓有目共睹,耳熟能详,用不着在此多说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把1898年到1907年,或者把1901年到1910年称为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论据是“新政有资格被称为革命,一项温和革命”。这次“由官方推动”和“一群保守派改革者”所倡导的“温和革命”,本来可以把“曾热切的和中国合作,把中国带领入二十世纪,以便在日渐不友善的世界上互相依靠”的日本和中日关系引进到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可是不幸得很,这个美好的理想境界却被“孙中山之流”的革命分子所倡导和发动的革命打碎了。这就是说,阻碍中国进入近代化的,既不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是封建主义的压迫,而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极端分子康有为”所倡导的戊戌变法,没有革命分子发动的辛亥革命,那么推行“新政”的慈禧、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一班“保守派改革者”就会通过“中日合作”,把“中国带领入二十世纪”。然而,无可奈何的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和清末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却是另一种样子。照任达教授看来,清末“新政”的失败和中日关系“黄金十年”的终结,只能归咎于辛亥革命和革命以后“中国背弃了它的儒教过去”,这不但破坏了“黄金十年”的中日关系,也破坏了“日本与中国开始使用”的“共同文化”。归根结底,是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把中国引进了历史的歧途。如果这个论点能站得住脚,那么近代中国史和近代中日关系史真要改写了。
    历史有时候是可以而且应当改写的。不过这种改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和科学地分析历史的客观进程。倘若不是这样,而把改写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历史,从而改铸历史,其结果只能走到改写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因为客观存在的历史是不容许任意摆布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