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楼劲 参加讨论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面世后,学界同人续有评骘,二三朋辈复加讨论。对北魏前期或魏晋以来北部中国的政治生态与民族关系,此书所探可谓提纲挈领,值得反复回味。本文欲就田先生此番研究的背景与成就有所归约与申说,更欲就田先生提出的问题有所发挥与探讨,希望能有益于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一项困难重重而意义深远的研究
    有两种史家,一种是没有洞察力的史家,一种是有洞察力的史家,田先生是有洞察力的史家。有两种研究,一种是由简而繁穷其枝叶的研究,一种是举重若轻明其要津的研究,田先生的研究总是能举重若轻化繁为约。有两种著述,一种是消除了许多问题的著述,一种是提出了许多问题的著述,田先生的《拓跋史探》,就是后一种著述。
    此书所探乃拓跋早期历史(注:所谓拓跋早期历史,指天兴元年道武称帝以前的拓跋部族史,亦即田先生说的拓跋的“开国前史”。),诚如田先生所述,这是中古史上一个著名的“模糊区域”。而所谓“模糊”,一个重要的由头在于拓跋早期史料甚少又争议颇大。即就魏收书而言,《史通》外篇《古今正史·元魏史》叙述了北魏国史的文本递嬗关系,其中有关拓跋早期历史的记载,源头多在道武帝时邓渊编纂的《国记》。而《国记》的可靠性向有三大疑问:一是拓跋部族早期并无文字,先世之事只有口耳相传之说,其中必多神话传奇之类,据此修成的《国记》自亦难为信史。二是道武帝开国规模而编修《国记》,本有浓厚的总结历史开辟未来之意,也就不免会据其现实要求而附会造作。三是《国记》在太武帝朝续修时又掀起过巨大波澜,主持修史的崔浩及连带诸臣因暴扬“国恶”而被族诛,其中违碍之处复经涂抹删改。因而拓跋早期史事,从其口述史的源头到成文史的最早两次编修,就已决定了其内容的扑朔迷离和疑团重重。近世史家精博者如吕思勉先生曾言:“拓跋氏之初,盖亦匈奴亡后北方鲜卑之南徙者。其后得志,造作先世事实以欺人,史事之真,为所蔽者久矣。然即其所造作之语而深思之,其中真迹,固犹可微窥也。”故吕先生一方面引《序纪》所述远祖迁徙之迹及神元以来史事,以证拓跋早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又指出:《序纪》“云(成帝)统国三十六者,四面各九国也;云大姓九十九者,与已为百姓也。自受封至成帝六十七世,又五世至宣帝,又七世至献帝,再传而至神元,凡八十一世,九九之积也;自成帝至神元十五世,三与五之积也。九者,数之究也;三与五,盖取三才、五行之义,比拟于三皇五帝。无文字而能悉记历代之名,而世数及所统国数,无一非三、五、九之积,有是理乎?”(注:上引文皆见吕思勉先生《两晋南北朝史》(开明书店1948年初版)上册第三章《西晋乱亡》第八节《鲜卑之兴》。)吕先生以三、五、九等数及“无文字而能悉记历代之名”为无理,固是不熟悉民族学材料的误断(注:在各族早期史诗或歌谣的叙事范型中,涉及数字时往往都有一套“定数”,我国古代则三、五、九等皆是这类定数的构成元素,直到现代如“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的“九”,亦是。故这类数字所指之数固非史实,但其在有关史诗歌谣中,却是无比真实的。);但以民族学家而精研民族史的马长寿先生,也说,《魏书·序纪》“本是根据‘人相传授’的传说写成的。任何一种传说,其中必然是有真有伪。史学家能够下一番辨别真伪,留真去伪的工夫,拓跋鲜卑的原始真实面貌,仍然可以使它大致恢复起来。”(注:见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四章《拓跋鲜卑》一《拓跋鲜卑的起源和迁徙》。)除少数持论极端者外,吕先生和马先生这种观察角度虽有所不同,然对《序纪》内容皆有信有疑,在大量狐疑问视其为大体可靠,许多史实又难确证的看法;业已有代表性地说明了拓跋早期史料上的模糊程度,以及欲治拓跋早期史的现代学者,在基础史料上所面临的僵局。
    若仅仅是模糊,倒也罢了,因为模糊和未知的区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决无可能、也无须狂妄到要逐一去“以有涯济无涯”。问题在拓跋早期史这个模糊区域,对中古史研究来说十分重要,必须将之纳入考察的视野。这种重要性,主要当然是来自于北魏这个拓跋部所创建的北方王朝。要之,北魏一朝既是永嘉以来北方地区自乱而治的转折点,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具有关键的承前启后地位;也是自汉至唐社会变迁过程中,许多问题从纠结爆发至舒展缓和的关键时期;更是阿尔泰语系各族第一个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的王朝,是北方草原部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极其重要的界标。(注:我们这里说“北方草原部族”,当然不是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一书《序言》所说,“伸展于欧亚大陆中部和北部的一条长方形草原地带”,亦即Eurasian Steppes上的所有部族,而只指中国北部的草原部族,具体兼指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突厥、蒙古语支各族而言。)而所有围绕着这三点发生和发展的种种问题,都必须深入到道武帝以前拓跋部族的发展史中,来求得很大一部分解释的背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