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探讨拓跋早期历史的基本线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楼劲 参加讨论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上述后一点,因为它不仅直接关联和说明着前两个态势,也是拓跋早期史及其研究极大地关系到中国和世界史的部分。创建了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实际上既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又统一了北方地区的草原部族;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完全吸纳了北方草原部族因子的中国因素。换言之,拓跋部族及其所创建的北魏,不仅空前深切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东北亚这个世界史上著名的民族迁徙策源地中,各族存在、发展和相互关联的大势;而且也在北方草原部族中,成功地竖起了第一个扎根塞北而统治中原地区的样板,从而也无可避免地构成了影响和改变各部族传统迁徙格局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重大因素。即此亦已可见,拓跋早期史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其族源和迁徙过程,还是部族社会结构和组织体系的变迁,或者诸部族间的相互关系格局,在说明其何得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并巩固地统治了整个北方地区,亦即其何以成为永嘉乱后北方地区治乱盛衰消长的转折点和自汉至唐社会变迁的重要枢纽,乃至于其何能以草原部族而构成中国因素,从而影响了此后东北亚以及整个欧亚大陆民族关系和文明发展时,其价值和意义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但问题既若此之重要,史料又稀缺而可疑,要推进其研究的困难不言而喻。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另有一奇特之处,从近代史学兴起至今约百年之中,这块史学园地真似独得上天之眷顾而宗匠辈出,大师云集,一流学者聚集的密度及其各领域被深耕细耨的程度,堪称我国史坛之最。试想,在陈寅恪、马长寿、唐长孺、周一良等顶尖学者先后建树的一块块里程碑式的成果面前,一个后来的治史者,怎能不在高山仰止之下,油然而兴余生也晚之感呢?故尔直到近些年,北朝和北魏历史的研究(更不用说是拓跋早期史的研究了)给人的印象的确很容易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殆已网尽。连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填充前辈学者所搭骨架的工作,亦显賸义无多而须挖空心思,而留下来的问题则似暂无条件解决。看起来,除非在新资料的发现上另有机缘,抉发北魏历史特别是拓跋早期历史问题的前景,似乎已山穷水尽,难以为继了。
    评论文字,历来为难,难就难在衡量的标杆难竖。我觉得上述几点,就是评介《拓跋史探》所含研究工作的几根最重要的标杆。除此之外,即便还有另外的标杆,也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竖立,那是后话,且先搁下。就基本面上总括说来,田先生这次选定的,实在是一项意义深远又困难重重的研究。说意义深远,是因为其不仅关系到魏晋南北朝史或北魏一朝的研究,也关系到了整部中古史发展递嬗的枢纽和东北亚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转移。说困难,是其并没有多少新材料可据,旧史料又充满了疑团和问题:可资借鉴的杰出成果不少,仍足发挥和阐扬的余地不多。因而《拓跋史探》所收各文的研讨,不止是一如既往地体现了田先生过去开题运思的法眼和惯解难题的才华,更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史家在追求历史真谛时的无畏勇气和广阔胸襟。而田先生此番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固亦主要倚仗了他那田氏标牌式的识力和理论架构能力(注:在田先生的著述中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现象之间新的联系和因果链条既被建立,有关问题及其演变的脉络随之便被凸显,而与之相应的结构性理解或新的诠释体系,也就蕴含于中了。我以为这是田先生所示理论架构工作中最优美的部分。):更以令人吃惊的谙练程度,示范式地在解析拓跋史诸长期悬而未决之题时,融贯综用了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考古学方法。也正是因此,田先生此番对早期拓跋史的探讨,也再次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研究高度。
    二、本书的主要贡献和启示
    田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的最终结论有曰:“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纷争,一浪高过一浪,平息有待时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国衣冠、风流人物而获得历史地位,才有门阀政治及其演化的历史发生。”这是在1986年,从中我们已看到田先生的目光投向了江北,投向了代北茫茫的草原。一晃十余年过去,到1998年,《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一文发表于《国学研究》第五卷,将届七十五高龄的田先生,围绕着道武帝时“子贵母死之制”和“离散部落之举”背后的现象和联系,深入探讨了神元以来君位传承及其常与“后族”关联的种种问题。到2000年第3至4期《中国史研究》连载《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长文,在前文所示后族问题常为乌桓问题的基础上,正面考察了拓跋与乌桓关系的各个侧面,及其对于拓跋早期发展史的意义。接着《历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发表《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继前文对《序纪》内容的深入解读之后,揭出了拓跋部族从口述史到成文史,从部族史诗到王朝国史演变过程的种种窍要,这又为重新深入理解拓跋早期史料和北魏国史系统牵连的问题,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次年,田先生将此三文及相关诸文辑集成《拓跋史探》,在《前言》中开头便道:五胡十六国这个破坏性特强的时期的结束,归根到底是五胡之间及其主体部分与汉人之间关系发展和逐渐融合的结果,“但是,在这漫长过程行将结束而又尚未结束的时候,为什么是拓跋部而不是别的部族,担当了促生催死的任务呢……我要强调的是,没有拓跋部在代北百余年的发育,也就没有足以稳定地统一北方的北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