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9,雍正元年七月辛卯条。 [12]《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66,雍正六年正月壬子条。 [13]《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9,雍正十三年十月辛未条。 [14] 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礼部卷217,朝贡,第857页上。 [15][韩]《显宗改修实录》,东京 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 ,十年三月甲辰条,第3958。 [16] 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506,第862页。 [17]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507,第864页。 [18] 乾隆五十五年安南朝贡时,乾隆帝在热河加赏安南“国王”九次,圆明园加赏“国王”14次。加上此前一次,清方赏赐多达24次。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507,P870-872。而琉球赏赐情况参见拙作,“康乾年间中琉宗藩贸易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9] [韩]《显宗改修实录》,东京 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八年十一月丙寅条。 [20] [韩]《景宗实录》,东京 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昭和32年 [1957],三年七月丙子条。 [21]《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9,乾隆元年五月戊午条。 [22] [韩]《英宗实录》,东京 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十二年二月戊子条。 [23]《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06,雍正九年五月戊辰条。 [24]《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31,三年四月已丑条。 [25]《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393,乾隆十六年六月辛酉条。 [26]《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394,十六年七月辛未条。 [27]《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401,乾隆十六年十月辛酉条。 [28]《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402,乾隆十六年十一月庚午条。 [29] Mancall, MarkChina at the center :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c1984,P34. [30]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诸家,台北 台湾大通书局 民国73年[1984],第17页。 [31]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台北 文海出版社 民国62年 [1973],第26页。 [32]王士桢《琉球入太学始末》《清代琉球纪录集辑》诸家,台北台湾大通书局民国73年[1984],第19页。 [33] 田禾、周方冶,《泰国》,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第26页。 [34] [缅]波巴信,《缅甸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年,第103页。 [35]《越南》,edited by Helen west, 台湾英文杂志社有限公司,1994年。 [36]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1960年,第一卷,第45页。 [3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38]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 岳麓书社,1999年,第144页。 [39]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4期,第4页。 [40]《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267,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已巳条。 [41]《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291,康熙六十年三月条。 [42]《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225,乾隆五十年二月辛丑条。 [43]《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845,乾隆三十五年三月上条。 [44]《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43,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子条。 [45]《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00,乾隆四年九月上壬子条。 [46]《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下。 [47]《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五集,卷26。 [48] [英]汤恩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5月,第64页。 [49]《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869,雍正七年九月癸未条。 [50]《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116,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上,庚子条。 [51] 同上,卷1116,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上,庚子条。 [52]《清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十二年十二月戊寅条。 [53] 正如有学者所称:“清朝皇帝往往以’天下共主‘自居……但国外学者所谓的清朝’帝国的想象‘(imaginingof empire)只能说是一种文饰的诳语,其实清朝对自己的实际统治所及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中国古代五服制所折射的理想主义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现实主义所取代。”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清史研究》,2004年,1期,第24页。 [54] Mancall, MarkChina at the center :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Free Press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c1984, P17-18. [55] John K. Fairbank And S.Y. Teng.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 no. 2:135-246. (1941),P158. [56] 伊桑阿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台北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142,第7029页,理藩院一。 [57] “国权”观念是两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时人在时局诱导下所萌发的一种观念,它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之雏形,是近代朦胧的国家权力观念之体现。晚清时人李鸿章等在强调清方权利不可侵犯时,常使用这一提法。 [58] Mancall, MarkChina at the center :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Free Press,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c1984, P16-17. [59] 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编,《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565页。 [60] 包文汉 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228页。 [61] 托津纂:《清会典事例》,北京 中华书局 1991,理藩院,32年,刑法,第1255-1256页。 [62] 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138页。 [63] 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理藩院,第 1255-1256页。 [64] 托津纂,《大清会典事例》,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79年[1990]版,卷997,第1286-1288。 [65] 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编,《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年印刷,第59页。 [66] 此数据据《清实录》统计而来,40人为实录中记载的人数,而真实人数可能有所出入。 [67]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二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3页。 [68]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二卷,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第82-83页。 [69][韩]《肃宗实录》,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 ,二,二十四年十二月戊辰条。 [70]《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86,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戊戌条。 [71] [韩]《英宗实录》,东京 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昭和32年 [1957],英宗十三年正月丙辰条。 [72]《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124、卷125、卷126,二十五年二月乙酉条、四月乙酉条、润四月甲寅条。 [73]《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卷703,乾隆29年正月癸丑条。 [74] 托津 纂,《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台湾 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国79年[1990], 第1358页。 [75] [韩]《显宗改修实录》,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七年条。 [76] [韩]《显宗改修实录》,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 昭和32年 [1957],七年条。 [77]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 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0636页。 [78]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974页。 [79] 周煌,《琉球国志略》,台北 台湾大通书局 民国73年[1984],卷9,第195页。 [80] 因此,正如有西方学者评价的那样:“中国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无论如何在近代西方找不到类似的特殊类型。她……就像用一座堤坝,把拍击她疆界的外部黑暗的潮水般涌来的野蛮隔开来……” R.H.Tawney.Land& Labor in China,London,1932,P164。转引自菲茨帕特里克,“中国礼仪之争--中国社会和天主教制度的比较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